词典 三族 三族的意思
sān

三族

简体三族
繁体
拼音sān zú
注音ㄙㄢ ㄗ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zú,(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组词】:族规。族长。家族。(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组词】:种族。(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组词】:民族。(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组词】:宗族。氏族。部族。(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组词】:芳香族。(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组词】:族灭。(7) 聚合,集中。【例句】:云气不待族而雨。

基本含义

指一个家族中的三代人,也用来形容家族的兴旺和繁荣。

三族的意思

三族 [sān zú]

1. 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杨终传》:“秦政酷烈,违忤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李贤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3)谓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2. 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

4. 指上古帝鸿、少暤、颛顼之不才子,即浑沌、穷奇、梼杌。

三族 引证解释

⒈ 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

《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郑玄 注:“三族,谓父、子、孙。”
《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郑玄 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 孙诒让 《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 《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
卢辩 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
成玄英 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
《后汉书·杨终传》:“秦 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父族、母族、妻族也。”
(3)谓父母、兄弟、妻子。 《史记·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⒉ 指一人犯罪而诛其三族

《墨子·号令》:“其以城为外谋者,三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遂刺杀 高 於斋宫,三族 高 家以徇 咸阳。”

⒊ 指上古 帝鸿、少暤、颛顼 之不才子,即 浑沌、穷奇、梼杌。

《左传·文公十八年》:“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 尧,尧 不能去。”
《史记·五帝本纪》:“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 浑沌。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 穷奇。顓頊 氏 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 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 尧,尧 未能去。”


国语词典

三族 [sān zú]

⒈ 三种有血缘关系的亲属:(1)​ 父母、兄弟、妻子。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2)​ 父族、母族、妻族。唐·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族也,妻族也。」(3)​ 父、子、孙。汉·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4)​ 父之昆弟、己之昆弟、子之昆弟。汉·郑玄·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史记·卷五·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
《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
《周礼·春官·小宗族》:「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
《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

⒉ 泛称亲族。

《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令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
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


三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穆释义:指 春秋 郑穆公 后裔 子展、子西、子产、伯有、子太叔、子石、伯石,是掌握 郑国 政权的世卿。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叔向 曰:‘郑 七 穆,罕氏 其后亡者也。子展 俭而壹。’”杜预 注:“郑穆公 十一子,子然、二 子孔 三族已亡,子羽 不为卿,故唯言七 穆。”陆德明 释文:“郑 七 穆,谓 子展 公孙舍之,罕氏 也;子西 公孙夏,駟氏 也;子产 公孙侨,国氏 也;伯有 良霄,良氏 也;子大叔 游吉,游氏 也;子石 公孙段,丰氏 也;伯石 印段,印氏 也。”《新唐书·武平一传》:“日用 曰:‘鲁 三
    • 2.
      三宰释义:三卿。《国语·齐语》:“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韦昭 注:“三宰,三卿也,使掌羣臣也。”
    • 3.
      三属释义:⒈三次斟酒。⒉指古代战士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相连以掩蔽全身。⒊三度会盟。⒋犹三族。
    • 4.
      三族释义: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 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 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 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 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 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
    • 5.
      三胡释义:⒈指我国古代北方林胡、楼烦、东胡三族。⒉清代学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乔的合称。
    • 6.
      五族释义:⒈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 徐自为 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 王温舒 罪至同时而五族乎!’”颜师古 注:“温舒 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⒉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 觚 者 高霸 程同,皆夷五族。”胡三省 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⒊辛亥革命后曾称 汉、满、蒙、回、藏 五个民族为“五族”。
    • 7.
      亲土释义:贴近土地。指裸葬。《汉书·杨王孙传》:“吾欲臝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懿 穷治其事,诸相连者悉夷三族。发 凌 愚 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綬、章服,亲土埋之。”胡三省 注:“《孟子》曰:‘比化者毋使土亲肤。’亲土者,臝葬也。”
    • 8.
      伍侯释义:谓编民为伍,相为侯望。 《逸周书·程典》:“协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伍侯,习其武诫。”《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亲其民人,明其伍侯。”杜预 注:“使民有部伍,相为侯望。”
    • 9.
      参夷释义:封建王朝诛灭三族的酷刑。
    • 10.
      叹黄犬释义:《史记·李斯列传》:“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后因以“嘆黄犬”为悔恨贪富贵而取祸之典。唐 李白《拟恨赋》:“执爱子以长别,嘆黄犬之无缘。”唐 李白《襄阳歌》:“咸阳 市中嘆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 11.
      四援释义:四邻的援助。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杜预 注:“结四邻之国为援助。”《逸周书·程典》:“协其三族,固其四援。”
    • 12.
      大尹释义:⒈春秋、战国 时 宋 官名。《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杜预 注:“大尹,近官有宠者。六卿因之以自通达於君。”《战国策·宋策》:“谓大尹曰:‘君日长矣,自知政,则公无事。公不如令 楚 贺君之孝,则君不夺太后之事矣,则公常用 宋 矣。’”⒉新莽 时称郡太守为大尹。《汉书·王莽传中》:“改郡太守曰大尹。”《后汉书·刘盆子传》:“赤眉 遂寇 东海,与 王莽 沂平 大尹战,败,死者数千人。”⒊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唐 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 董溪 ﹞选参军 京兆府 法
    • 13.
      夷三族释义:对于三族的说法,亦有不同。 有说,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另说,则以父、母、妻为三族。亦有以父、子、孙为三族的说法。
    • 14.
      姑章释义:同“姑嫜”。唐 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古谓舅姑为姑章。”明 徐渭《<周愍妇集>序》:“姑章於其子之妇也,宜无不爱也。”清 龚自珍《刑部主事番禺黄君妻周墓碣铭》:“自姑章及三族,无间言。”
    • 15.
      小损释义:⒈病疾稍愈。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周伯仁 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 刁玄亮 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宋书·刘道济传》:“吾疾久,汝等扶侍疲劳。今既小损,各听归家休息,唤復还。”⒉小的损害。《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羲 ……等,皆伏诛,夷三族”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我之有 斐(丁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⒊稍微减少。《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张齐贤 等言:‘太乙,五帝之佐,天神之至贵者也。请
    • 16.
      屋诛释义:古代诛三族的一种重刑。 一说诛于屋舍中;又一说如 汉 之下蚕室。屋,通“剭”。《周礼·秋官·司烜氏》:“邦若屋诛,则为明竁焉。”郑玄 注:“郑司农 云:‘屋诛,谓夷三族,无亲属收葬者,故为葬之也。’……屋读如‘其刑剭’之剭;剭诛,谓所杀不於市,而以适甸师氏者也。”贾公彦 疏:“屋诛,谓甸师氏屋舍中诛,则王之同族及有爵者也。”《汉书·叙传下》“底剭鼎臣”唐 颜师古 注:“服虔 曰:‘《周礼》有屋诛,诛大臣於屋下,不露也。’……剭者,厚刑,谓重诛也…… 服 言屋下,失其义也。”明 杨慎《升庵经说·周礼仪礼·屋
    • 17.
      愆位释义:失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夫 鄢将师 矫子之命,以灭三族,国之良也,而不愆位。”
    • 18.
      断舌释义:割断舌头。古代的一种肉刑。《汉书·刑法志》:“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后汉书·崔寔传》:“昔 高祖 令 萧何 作九章之律,黥、劓、斩趾、断舌、梟首,故谓之具五刑。”
    • 19.
      族罪释义:谓罪及父、母、妻三族。
    • 20.
      曳娄释义:犹穿戴。语本《诗·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毛 传:“娄亦曳也。”孔颖达 疏:“曳者,衣裳在身,行必曳之;娄与曳连,则同为一事。”宋 苏轼《谢除兵部尚书赐对衣金带马状》之一:“蒙恩赐臣衣一对,金带一条,并鱼袋、金镀银鞍轡马一匹者,盛服在躬,无復曳娄之嘆!”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三族(sanz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族是什么意思 三族读音 怎么读 三族,拼音是sān zú,三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