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困 [mín kùn]
1. 民众的困苦。
3. 民众困厄。
民困 引证解释
⒈ 民众的困苦。
引《逸周书·酆保》:“五祥:一君选择,二官得度,三务不舍,四不行赂,五察民困。”
清 吴伟业 《杂感》诗之一:“闻道朝廷罢 上都,中原民困尚难苏。”
⒉ 民众困厄。
引《史记·宋微子世家》:“岁饥民困,吾谁为君!”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李同 曰﹞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钟磬自若。使 秦 破 赵,君安得有此?使 赵 得全,君何患无有?”
民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亡国之音释义: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 2.
倒包释义:⒈冒名顶替。 明 徐渭《答兄子官人》:“老朽向来只做倒包,观‘田水月’三箇字可知已。儻许倒包,幸另定一官人或擅技名氏,如此则不苦辞也。”⒉指受雇假冒身份,代人服役应差。明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嘉 隆 末,畿民困敝,不及时至,则僱市井无赖充之,名曰倒包。”《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 尤聪 ﹞再要改行,没了资本,往衙门里与人替差使做倒包。”⒊谓使人罄尽囊中钱财。清 昭槤《啸亭杂录·湖北谣》:“毕 性迂缓,不以公事为务;福 天资阴刻,广纳苞苴;陈 则摘人瑕疵,务使下属倾囊解橐以赠,然后得免。时人謡曰‘
- 3.
先年释义:往年;从前。明 张居正《请择有司蠲逋赋以安民生疏》:“其先年拖欠带征者,除金花银遵詔书仍旧带征外……悉与蠲除,以甦民困。”明 屠隆《綵毫记·乘醉骑驴》:“先年因景慕仙才,曾作长歌以姓名自通,未蒙见答。”郭沫若《断断集·旋乾转坤论》:“我们 中国 的女子教育在先年是闹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地步的。”
- 4.
四海困穷释义:天下的人民困苦贫穷。
- 5.
斛面释义:官吏收赋粮时的一种额外聚敛。宋 叶适《彭子复墓志铭》:“输租得自概量,无斛面,吏之一切聚歛,略皆不用。”宋 周密《齐东野语·景定行公田》:“每乡创官庄一所,每租一石,明减二斗,不许多收斛面。”《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元年》:“州县无以供,则豪夺於民,於是取之斛面,折变、科敷、抑配、赃罚,而民困极矣。”
- 6.
民困国贫释义: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 7.
珠厓释义:亦作“珠崖”。地名。在 海南省 琼山县 东南。汉 武帝 元鼎 六年定 越 地,以为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 郡。后 珠厓 等郡数反叛,贾捐之 上疏请弃 珠厓,以恤 关东,元帝 从之,乃罢 珠厓郡。事见《汉书·武帝纪》及《贾捐之传》。后以“珠厓”泛指边疆地区。唐 宋之问《早发韶州》诗:“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珠厓 天外郡,铜柱海南标。”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以滨海之赋,畀我海上之师……匪直暂解兵争,亦以稍甦民困。是 珠崖 虽弃,休息宜然。”清 黄遵宪《书愤》诗:“一自
- 8.
紊斁释义:紊乱败坏。《明史·金献民传》:“猥以厮养窃名器,紊斁典章。”《明史·秦时鼎传》:“比年天灾民困,纪纲紊斁,吏治混淆。”
- 9.
罄然释义:⒈严整貌。《逸周书·太子晋》:“师旷 罄然又称曰:‘温恭敦敏,方德不改。’”孔晁 注:“罄然,自严整也。”⒉形容财物尽失,空空荡荡。《旧唐书·辛替否传》:“於是人怨神怒,亲忿众离,水旱不调,疾疫屡起。远近殊论,公私罄然。”明 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媳妇,你衣衫尽解典,囊篋已罄然,纵使目前存活,到底日久日深,你与我难相念。”明 归有光《陈母倪硕人寿序》:“今数十年来,吴 民困於横暴之诛求,富家豪户,往往罄然。”
- 10.
论执释义: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 《新唐书·崔植传》:“﹝ 崔植 ﹞与 郑覃 同时为补闕,皆贤宰相后,每朝廷有得失,两人者更疏论执,誉望蔚然。”《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上﹞谓羣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今天下民困,正为兵多而益兵不已,执中 身为首相,义当论执,而因循苟简,曾不建言。”
- 11.
达穷释义:将人民困穷之情上达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