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四夷 四夷的意思

四夷

简体四夷
繁体
拼音sì yí
注音ㄙˋ 一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ì,(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组词】: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yí,(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组词】: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例句】:华夷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组词】:化险为夷。(4) 弄平。【组词】:夷为平地。(5) 消灭。【组词】: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例句】:“诸将皆陛下故等夷”。(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怡”,喜悦。(9) 同“痍”,创伤。(10) 姓。

基本含义

指外国人或外族民族。

四夷的意思

四夷 [sì yí]

1. 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泛指外族、外国。

四夷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
《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⒉ 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国语词典

四夷 [sì yí]

⒈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以娱四夷之君,以睦八荒之俗。」


四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长善月释义:佛教谓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为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须作善以要福。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寅、午、戌月,世人多斋素,谓之‘三长善月’。其事盖出於佛书。云大海之内,凡有四洲,中国与四夷特 南赡部 一洲耳。天帝之宫有一镜,能尽见世间人之所作,随其善恶而祸福之。轮照四洲,每岁正、五、九月,正在南洲,故竞作善以要福。至 唐高祖 武德 二年,遂詔天下,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杀。”参阅“三长月”。
    • 2.
      东丹释义:⒈复姓。《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初,阿保机 死,长子 东丹王 突欲 当立…… 突欲 不得立,长兴 元年,自 扶餘 泛海奔于 唐。明宗 因赐其姓为 东丹,而更其名曰 慕华。”⒉辽 代属国名。《辽史·太祖纪下》:“﹝ 天显 元年﹞改 渤海国 为 东丹,忽汗城 为 天福。”
    • 3.
      五利释义:⒈五种利益、好处。 《左传·襄公四年》:“和 戎 有五利焉。”唐 刘知几《史通·暗惑》:“如輒杀其使者,不显罪名,復何以怀四夷於外蕃,建五利於中国?”⒉战时随机应变的五项原则。《孙子·九变》:“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⒊汉 方士 栾大 的称号。《史记·孝武本纪》:“是时上方忧 河 决,而 黄金 不就,乃拜 大 为五利将军。”《文选·潘岳<西征赋>》:“武 雄略其焉在?近惑 文成 而溺 五利!”李善 注:“文成将军 李少翁、五利将军 欒大,皆方术士。”
    • 4.
      他心释义:别的打算;异心。《战国策·赵策一》:“知伯 曰:‘兵箸 晋阳 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有所思》:“双珠玳瑂簪,用玉绍繚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靖 曰:‘此 君集 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矣。而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他心焉。’”郭希仁《从戎纪略》:“若彼不去,即有他心无疑,当另设法办理。”
    • 5.
      仪物释义:指用于礼仪的器物。语本《书·洛诰》:“仪不及物。”孔 传:“威仪不及礼物。”《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汉 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於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宋 钱愐《钱氏私志》:“闻国初贵主乘,元祐 后不铸印,无乘马仪物。”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晋 王导 以仪物鼓吹求助於 钟山 之神以御 苻坚。”《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这属于旧时丧事迷信之一的仪物。”
    • 6.
      佅僸释义:《文选·班固〈东都赋〉》:“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李善 注引《孝经钩命决》:“东夷之乐曰佅,南夷之乐曰任,西夷之乐曰林离,北夷之乐曰僸。”后因以“佅僸”泛指我国古代北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
    • 7.
      八部释义:⒈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⒉南匈奴 的八部。《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以其大父尝依 汉 得安,故欲袭其号。”⒊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
    • 8.
      兵谋释义:军事计谋;用兵的谋略。 《史记·匈奴列传》:“汉 以 恢 本造兵谋而不进,斩 恢。”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资治通鉴·汉宣帝甘露二年》:“朝廷每有四夷大议,﹝ 赵充国 ﹞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明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於是督府不能以文法詰,而兵谋得无洩。”
    • 9.
      则效释义:⒈亦作“则傚”。 效法。语出《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傚。”毛 传:“是则是傚,言可法傚也。”《左传·昭公七年》:“《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 可则效已矣。”《汉书·刘向传》:“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弟,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元 陈栎《勤有堂随录》:“然后读典雅程文以则傚之。”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⒉见“则效”。
    • 10.
      刻木释义:⒈在木质器物上雕刻。汉 王充《论衡·自然》:“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⒉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⒊谓将木雕成人像。晋 干宝《搜神记佚文》:“丁兰,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⒋狱吏的代称。宋 范仲淹《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
    • 11.
      厌应释义:厌当。 《汉书·息夫躬传》:“往年荧惑守心……其法为有兵乱……可遣大将军行边兵,敕武备,斩一郡守以立威,震四夷,因以厌应变异。”详“厌当”。
    • 12.
      口钱释义:古代的一种人口税。 汉 代指口赋钱。《汉书·贡禹传》:“禹 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 武帝 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王先谦 补注引 何焯 曰:“如淳 所引《汉仪注》,乃 元帝 以后之制也。”《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以穀过贱,听人以米当口钱,优评斛一百。”《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假孝廉,做官员;真孝廉,出口钱。”参见“口赋”。
    • 13.
      合生释义:⒈唐 代一种以歌咏为主,伴随舞蹈的伎艺。《新唐书·武平一传》:“伏见胡乐施於声律,本备四夷之数,比来日益流宕,异曲新声,哀思淫溺。始自王公,稍及閭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宋 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合生》:“﹝ 唐 ﹞ 中宗 宴 两仪殿,胡人 袜子、何懿 倡‘合生’,歌言浅秽……即是‘合生’之原,起自 唐中宗 时也。”⒉亦作“合笙”。宋 代说书的一个流派。艺人当场指物赋诗,也称唱题目。其内容滑稽并含讽劝意味的,叫乔合生。宋 洪迈《夷坚支乙志·合生诗词
    • 14.
      同轨释义:⒈车辙宽度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⒉引申为同一、一统。《汉书·韦玄成传》:“四方同轨,蛮貊贡职。”颜师古 注:“同轨,言车辙皆同,示法制齐也。”《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胡三省 注:“天下混一,则车同轨·书同文。”清 王韬《亚洲半属欧人》:“如图富强之术,而使东西之同轨合辙者,要不外乎此。”⒊指古代 华夏 诸侯国。《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杜预 注:“言同轨,以别四夷之国。”汉 班固《白虎
    • 15.
      吐浑释义:即 吐谷浑。 唐 张说《拨川郡王碑》:“圣历 二年,以所统 吐浑 七千帐归于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吐浑,本号 吐谷浑,或曰 乞伏乾归 之苗裔。自 后魏 以来,名见中国,居於 青海 之上。当 唐 至德 中,为 吐蕃 所攻,部族分散,其内附者,唐 处之 河西。其大姓有 慕容、拓拔、赫连 等族。”
    • 16.
      四七释义:⒈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二十八年。《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长安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李贤 注:“四七,二十八也,自 高祖 至 光武 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际也;汉 火德,故火为主也。”《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原注:“齐 初践祚计止於二十八年。”⒉二十八。四乘七所得。亦指人年二十八岁。《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⒊二十八。四乘七所得。指
    • 17.
      四夷馆释义:⒈北魏 时在 洛阳 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龙华寺》:“永桥 以南,圜丘 以北,伊 洛 之间,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一曰 金陵,二曰 燕然,三曰 扶桑,四曰 崦嵫。”⒉明 永乐 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 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八馆,后增 八百、暹罗 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 18.
      四貉释义:犹四夷。
    • 19.
      天正释义:⒈周 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古人以为得天之正,故称。《汉书·律历志上》:“其於三正也,黄钟子为天正。”《后汉书·陈宠传》“三微成著,以通三统”李贤 注引《三礼义宗》:“三微,三正也……故 周 以天正为岁,色尚赤,夜半为朔。”⒉指冬至。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熙寧 十年,天正元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四夷朝贡者用旧历,比来款塞众论,谓气至无显验可据,因此以摇新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与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长不同,则知天正之气偏也。”
    • 20.
      夫余释义:⒈古国名。汉 代 夫馀族 所建。在今东北地区。《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夫餘国,在 玄菟 北千里。南与 高句丽,东与 挹娄,西与 鲜卑 接。”《晋书·四夷传·夫馀国》:“﹝ 夫餘国 ﹞地方二千里,户八万,有城邑宫室,地宜五穀。其人强勇,会同揖让之仪有似中国…… 武帝 时,频来朝贡,至 太康 六年,为 慕容廆 所袭破,其王 依虑 自杀。”清 黄遵宪《用写经斋体送叶损轩之申江》诗:“夫餘 立国今何似?为我探询海外髯。”⒉复姓。

四夷(si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四夷是什么意思 四夷读音 怎么读 四夷,拼音是sì yí,四夷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四夷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