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曷若 曷若的意思
ruò

曷若

简体曷若
繁体
拼音hé ruò
注音ㄏㄜˊ ㄖㄨㄛ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é,(1) 何,什么:“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 怎么,为什么:“汝曷弗告朕?”(3) 古同“盍”,何不。(4) 何时。【例句】:“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ruò rě,(1) 如果,假如。【组词】: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2) 如,像。【组词】: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3) 你,汝。【组词】: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4) 约计。【例句】:若干(gān )。若许。(5) 此,如此。【例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6) 顺从。【例句】:“曾孙是若。”(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例句】:“望洋向若而叹。”(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例句】:“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例句】:“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例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般若〕见“般3”。

基本含义

如何,怎样

曷若的意思

曷若 [hé ruò]

1. 什么样;怎样。

3. 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曷若 引证解释

⒈ 什么样;怎样。

《晏子春秋·问上十六》:“君子常行曷若?”
《荀子·强国》:“如是则 齐 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必为天下大笑,曷若?”
杨倞 注:“天下必笑其无谋灭亡,问以为何如也。”

⒉ 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

《后汉书·班固传下》:“太液 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
唐 柳宗元 《刘叟传》:“是故事至而后求,曷若未至而先备。”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曷若度土地之宜,权岁入之数,酌转般之法,而通融乎其间。”


曷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克厌释义:能符合或满足。 《国语·周语下》:“帅象 禹 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韦昭 注:“克,能也。厌,合也。”晋 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蒙詔书之恩,裁加表异,以宠亡灵,则人望克厌,谁不曰宜!”《新唐书·黎干传》:“当时通儒鉅工尊 高祖 以配天,宗 太宗 以配上帝,人神克厌,为日既久。”《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帝曰:‘与其去位,曷若同寅协恭,交修不逮,思所以克厌天心者!’”
    • 2.
      束首释义:犹俯首。 表示降服。《南齐书·周山图传》:“山图 设伏兵於水侧,击斩 凤 首,众百餘人束首降。”《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与其束首就擒,曷若以身许国。”
    • 3.
      淳和释义:⒈质朴温和。《后汉书·种岱传》:“伏见故处士 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策 性质淳和,临蒞强济。”⒉仁厚平和。隋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新唐书·朱敬则传》:“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⒊醇正中和。唐 李白《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
    • 4.
      蜂虿之祸释义:指由小毒而引起的大祸。 铸铁《湘路纪事》:“與其忍之于今日,以兆他日蜂蠆之禍;曷若不忍之於今日,猶可以救亡。”
    • 5.
      赴蹈汤火释义:同“赴湯蹈火”。 三国 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丈夫與其自投網羅,爲天下笑,曷若相與戮力同心,赴蹈湯火,豈徒脱禍,兼富貴可求!”明 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是顧命大臣,義當以死報國,雖赴蹈湯火,皆所不避。”

曷若(her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曷若是什么意思 曷若读音 怎么读 曷若,拼音是hé ruò,曷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曷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