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衣 [tì yī]
1. 古行礼时覆加在裘外之衣。也称中衣。
裼衣 引证解释
⒈ 古行礼时覆加在裘外之衣。也称中衣。
引《礼记·玉藻》“锦衣以裼之” 汉 郑玄 注:“然则锦衣復有上衣明矣。天子狐白之上衣皮弁服与?凡裼衣象裘色也。”
《仪礼·聘礼》“裼降立” 唐 贾公彦 疏:“凡服四时不同。假令冬有裘,儭身褌衫,又有襦袴,襦袴之上有裘,裘上有裼衣,裼衣之上又有上服,皮弁祭服之等。”
钱玄 《三礼名物通释·衣服·衣裳》:“四时均有裼衣,裼衣亦称中衣。”
裼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袒裘释义:谓在君之侧袒出正服、裼衣、皮衣的左袖而露出中衣。是一种违礼的不敬之举。《左传·哀公十七年》:“大子请使 良夫。良夫 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裘,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杜预 注:“食而热,故偏袒,亦不敬。”孔颖达 疏:“在君之所,於法唯有露裼衣耳,无露裘之时。今 良夫 为食热之故,偏袒其裘,则并裘亦袒,是不敬也……三罪:紫衣、袒裘、带剑。”
- 2.
袒左释义:古行礼时,袒出上衣之左袖,以左袖插入前襟之右,而露出裼衣;或袒所有衣服之左袖,而露出左臂。 古代凡礼事皆左袒。
- 3.
袭衣释义:⒈尸衣。《礼记·士丧礼》“子羔之袭也”唐 孔颖达 疏:“此明大夫死者袭衣称数也。”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士丧礼褖衣》:“男子殊衣裳为之,谓之玄端。惟既死之袭衣,连衣裳为之,谓之褖衣。”⒉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礼记·曲礼下》“无藉者则袭”唐 孔颖达 疏:“凡衣,近体有袍襗之属;其外有裘,夏月则衣葛;其上有裼衣;裼衣上有袭衣;袭衣之上有常著之服,则皮弁之属也。”⒊成套衣服。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三:“﹝ 太祖 ﹞赐 去华 袭衣、银带,为右补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詔尚书左司郎
- 4.
袭裘释义:古代盛礼时,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见于外,谓之袭裘。
- 5.
裼袭释义:⒈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⒉指穿着礼服。
- 6.
裼裘释义:⒈古行礼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裘。 非盛礼时,以此为敬。⒉泛指袒露里衣。形容不拘礼仪。
- 7.
黄衣释义:黄色的衣服。 古代帝王、道士均穿黄色衣服。唐代宦官也穿黄服。《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参见“黄冠”。《礼记·玉藻》:“﹝君子﹞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论语·乡党》:“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杨伯峻 注:“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裼衣。这里的‘緇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晋 王嘉《拾遗记·后汉》:“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