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路 [róng lù]
1. 古代帝王军中所乘的车。后泛指兵车。
戎路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帝王军中所乘的车。后泛指兵车。
引《周礼·春官·车仆》:“车僕,掌戎路之萃。”
郑玄 注:“戎路,王在军所乘也。”
《左传·庄公九年》:“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南史·宋武帝纪》:“公纪纲礼度,万国是式,乘介蹈方,罔有迁志,是以锡公大路、戎路各一,玄牡二駟。”
戎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位释义:⒈犹言二人。 《左传·襄公十四年》:“鍼 曰:‘此役也,报 櫟 之败也。役又无功,晋 之耻也。吾有二位于戎路,敢不耻乎?’”杜预 注:“二位,谓 黶(欒黶)将下军,鍼(黶 弟)为戎右。”⒉乾、坤两卦的方位。《三国志·魏志·管路传》“刘邠 取印囊及山鸡毛著器中。”裴松之 注引《辂别传》:“輅 不解古之圣人,何以处乾位於西北,坤位於西南。夫乾坤者天地之象,然天地至大,为神明君父,覆载万物,生长无首,何以安处二位与六卦同列?”⒊指天地。《新唐书·孝友传·程俱罗》:“肇有二位,孝道爰兴。”⒋谓立二社设两个神位
- 2.
二路释义:⒈亦作“二輅”。 天子所乘用的车辆大路与戎路。《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杜预 注:“周襄王 所赐 晋文公 大路、戎路。”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锡以二輅,虎賁鈇鉞,秬鬯弓矢。”⒉犹言次等。如:这是二路(儿)货。
- 3.
五车释义:⒈见“五车书”。⒉星名。亦称五潢,属毕宿,共有五星。⒊古代统治者使用的五种车子。⒋古代的五种兵车。即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
- 4.
传乘释义:⒈转乘他车。《左传·庄公九年》:“公丧戎路,传乘而归。”杜预 注:“传乘,乘他车。”⒉古代兵车。《晋书·舆服志》:“追锋车,去小平盖,加通幰,如軺车,驾二。追锋之名,盖取其迅速也,施於戎阵之间,是为传乘。”⒊驿站的车马。清 唐甄《潜书·省刑》:“关市、桥樑、传乘、宾旅,未尝不治也,四境之内未尝不安也。”
- 5.
广车释义:⒈大车。《战国策·西周策》:“昔 智伯 欲伐 厹由,遗以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 卒亡。”高诱 注:“广大车也。”《韩非子·喻老》:“知伯 将袭 仇由,遗之以广车。”⒉纵横排列的车辆。指战车。《周礼·春官·车仆》:“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郑玄 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陆德明 释文:“广,古旷反。”孙诒让 正义:“广与横,声类同,古通用。横陈,谓纵横陈列之,以自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使御广车而行。”杜预 注:“广车,兵车。”
- 6.
戎右释义:周 代陪乘之官。出军或田猎时,坐君主之右,执武器,担任保卫工作。《左传·桓公八年》:“鬭丹 获其戎车与其戎右少师。”《周礼·夏官·戎右》:“戎右掌戎车之兵革使。”郑玄 注:“右者,驂乘,此充戎路之右。”贾公彦 疏:“戎右者,与君同车,在车之右,执戈盾,备制非常,并充兵中使役。”唐 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欲绍家声,遂参戎右。”明 尹耕《春怀》诗:“书生无计当戎右,一剑真思报主知。”
- 7.
戎路释义:古代帝王军中所乘的车。后泛指兵车。《周礼·春官·车仆》:“车僕,掌戎路之萃。”郑玄 注:“戎路,王在军所乘也。”《左传·庄公九年》:“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南史·宋武帝纪》:“公纪纲礼度,万国是式,乘介蹈方,罔有迁志,是以锡公大路、戎路各一,玄牡二駟。”
- 8.
阙车释义:古时供填补空缺的兵车。《周礼·春官·车仆》:“车僕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闕车之萃。”郑玄 注:“闕车,所用补闕之车也。”孙诒让 正义:“郑 意战时列车为陈,或有疏闕,以此车补其数。《左》桓 五年传云:‘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杜 注云:‘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闕漏。’盖无论车徒,皆有弥缝补闕之部队矣。”
- 9.
革路释义:亦作“革輅”。五路之一。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兵车。覆之以革,无他饰,用于作战或巡视诸侯国土或四境。《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衞。”郑玄 注:“革路,鞔之以革而漆之,无他饰。”孙诒让 正义:“‘革路’者,五路之四也。《戎右》谓之戎车,《左·庄六年传》谓之戎路。”《隋书·礼仪志五》:“革輅,以巡兵即戎。”《新唐书·车服志》:“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也,白质,鞔以革。”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其后,革輅之 太原,亦徇於师曰:‘朕今取 河 东,誓不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