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上计 上计的意思
shàng

上计

简体上计
繁体上計
拼音shàng jì
注音ㄕㄤˋ ㄐ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àng shǎng shang,(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组词】:楼上。上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组词】:上古。上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组词】: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组词】:上山。上车。上升。(5) 去,到。【组词】:上街。(6) 向前进。【组词】:冲上去。(7) 增加。【组词】:上水。(8) 安装,连缀。【组词】: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9) 涂。【组词】:上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组词】:上课。上班。(11) 拧紧发条。【组词】:上弦。(12) 登载,记。【组词】:上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组词】:晚上。桌上。组织上。(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组词】: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组词】:上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jì,(1) 核算。【组词】:计时。计量(liàng )。计日程功。(2)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组词】:晴雨计。湿度计。(3) 主意,策略。【组词】:计策。计谋。(4) 谋划,打算。【组词】:计划。计议。(5) 姓。

基本含义

指在计谋上占据上风,能够胜利或取得优势。

上计的意思

上计 [shàng jì]

1. 见“上策”

[the best policy;]

上计 引证解释

⒈ 上策。

《战国策·西周策》:“赵 之上计,莫如令 秦 魏 復战。”
《南史·王敬则传》:“敬 则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⒉ 战国、秦、汉 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 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 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 许。於是明年上计, 景公 迎而贤之。”
《淮南子·人间训》:“解扁 为 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
《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属官﹞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姦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於所属郡国。”
刘昭 注引 胡广 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穀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薄。”
唐 杜甫 《阴雨不得归瀼西甘林》诗:“诸侯旧上计,厥贡倾千林。”
清 吴伟业 《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陆天乙所画虞山图索歌》:“一官三载今上计,粉本溪山坐卧持。”

上计吏之省称。

《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十四年﹞是岁,初復郡国上计补郎官。”
刘昭 注:“上计,今计吏也。”
《北堂书钞》七九引 北魏 阚駰 《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也, 汉 因之,号曰计偕。”


国语词典

上计 [shàng jì]

⒈ 最好的计策。

《战国策·西周策》:「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
《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⒉ 汉制,每届年终,郡国遣吏至京上计簿,将全年人口、钱、粮、贼、狱讼等事项,向朝廷报告,称为「上计」。

《续汉书志·第二八·百官志五》:「本注曰: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上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释义: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 李玉《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没有法子。‘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最没有弊病的是莫如不沾手。”
    • 2.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释义: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3.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释义: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南齐书·王敬则传》:“是时上疾已篤。 敬则 仓卒东起,朝廷震惧。 东昏侯 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 征虏亭 失火,谓 敬则 至,急装欲走。有告 敬则 者, 敬则 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亦作“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九:“ 渊材 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余易木 《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
    • 4.
      三十六计释义:古语。 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来好事者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其名目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清 黄遵宪 《悲平壤》诗:“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 马南邨 《燕山夜
    • 5.
      上计掾释义: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 《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与 羌 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 规 上计掾。”《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好 郑 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晋书·宣帝纪》:“汉 建安 六年,郡举上计掾。”参见“上计”。
    • 6.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释义: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 7.
      具文释义:⒈空文,指空有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⒉备文:具文申请。
    • 8.
      吞墨释义:北齐 于正旦劳诸郡上计吏。劳毕,赐纸命陈事宜。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事见 唐 韩鄂《岁华纪丽·元日》。后以为习字之典。
    • 9.
      嘉纳释义: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 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飭如 敞 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 魏徵 入卧内,访以得失;徵 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 芷塘 以诗集见示,予小献蒭蕘,太史深为嘉纳。”茅盾《子夜》九:“赵伯韬 嘉纳似的一笑,回到他的沙发里。”
    • 10.
      场灶释义:盐场上的煮盐灶。 亦借指盐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无论那一省的人,都可以领票,也不论数目多少;只要领了票,一样的到场灶上计引授盐,却仍然要按着引地行销。”
    • 11.
      大上释义:⒈最上,最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史记·苏秦列传》:“其大上计,破 秦;其次,必长宾之。”参见“太上”。⒉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陆德明 释文:“大,音泰。大上,谓 三皇 五帝 之世。”一本作“太上”。章炳麟《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则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参见“太上”。
    • 12.
      妄诞释义:⒈虚妄不实。《汉书·朱买臣传》:“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视其印,会稽 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朱子语类》卷二七:“圣人虽有心,也自是不欺誑,不妄诞。”⒉荒诞不经。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二:“本事词载榴花事极鄙俚,诚为妄诞。”《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尝思圣人之不语怪,以怪之行事近乎妄诞而不足为训。”太平天囯 洪仁玕 等《戒浮文巧言谕》:“至祝寿浮词,如‘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样,尤属不伦,且涉妄诞。”⒊狂妄,放肆。明 朱鼎《玉镜台记·王敦
    • 13.
      小计释义:⒈小统计。《周礼·天官·小宰》“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羣吏之要”汉 郑玄 注:“主每月之小计。”⒉小计谋。《管子·霸言》:“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魏书·刘裕传》:“义隆 好行小计,扇动边民。”⒊指小计划。汉 桓宽《盐铁论·论邹》:“昔 秦始皇 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也。”⒋指郡国的上计吏。汉 桓宽《盐铁论·疾贪》:“徭使相遣,官庭摄追,小计权吏,行施乞贷。”⒌从低估算。宋 陆游《酒无独饮理》诗:“糟丘未易办,小计
    • 14.
      工时释义:工人工作一小时为一个工时,是工业上计算工人劳动量的时间单位。
    • 15.
      手表构造释义:戴在人手腕上计数时间的器具,通常比钟小。
    • 16.
      排局释义:⒈棋类术语。象棋谓在残局基础上加工编排而成的棋局。棋子不多,而形势惊险,着法引人入胜。⒉围棋谓终局在棋盘上计算胜负。
    • 17.
      朘衄释义:损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荪楼<宪法大纲刍议>》:“其规定之纲要,壹以折衷全国上下之意向为归,非为拥护君上计,非为助长官吏计,亦非为朘衄人民计也。”
    • 18.
      朝集使释义:汉 代,各郡每年遣使进京报告郡政及财经情况,称为上计吏。后世袭 汉 制,改称朝集使。《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 五年正月癸未,朝集使请封禪。”《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帝谓诸州朝集使曰:‘房恭懿 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卿等宜师范之。’”胡三省 注:“《隋志》:每元会,诸州悉遣使赴京师朝集,谓之朝集使。”参阅 宋 王应麟《汉志考》。
    • 19.
      相府释义:⒈汉 代丞相治事的官邸。《史记·张丞相列传》:“苍 又善用算律历,故令 苍 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唐 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墓》诗:“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书是宰相视事之堂,相府是陛下优贤之地。”⒉借指相国。唐 包佶《元日观百僚朝会》诗:“万国贺 唐尧,清晨会百僚。花冠 萧相府,绣服 霍嫖姚。”
    • 20.
      计偕物释义:指年终上计时附载于计车的贡物。《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汉 郑玄 注:“岁献,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孔颖达 疏:“汉 时,谓郡国送文书之使谓之为计吏。其贡献之物与计吏俱来,故谓之计偕物也。”

上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释义: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 李玉《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没有法子。‘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最没有弊病的是莫如不沾手。”
    • 2.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释义: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 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3.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释义: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南齐书·王敬则传》:“是时上疾已篤。 敬则 仓卒东起,朝廷震惧。 东昏侯 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 征虏亭 失火,谓 敬则 至,急装欲走。有告 敬则 者, 敬则 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亦作“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九:“ 渊材 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余易木 《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
    • 4.
      三十六计释义:古语。 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来好事者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其名目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清 黄遵宪 《悲平壤》诗:“三十六计莫如走,人马奔腾相践蹂。” 马南邨 《燕山夜
    • 5.
      上计掾释义: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 《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与 羌 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 规 上计掾。”《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好 郑 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晋书·宣帝纪》:“汉 建安 六年,郡举上计掾。”参见“上计”。
    • 6.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释义: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 7.
      具文释义:⒈空文,指空有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汉书·宣帝纪》:“上计簿,具文而已。”⒉备文:具文申请。
    • 8.
      吞墨释义:北齐 于正旦劳诸郡上计吏。劳毕,赐纸命陈事宜。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事见 唐 韩鄂《岁华纪丽·元日》。后以为习字之典。
    • 9.
      嘉纳释义: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 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飭如 敞 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 魏徵 入卧内,访以得失;徵 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 芷塘 以诗集见示,予小献蒭蕘,太史深为嘉纳。”茅盾《子夜》九:“赵伯韬 嘉纳似的一笑,回到他的沙发里。”
    • 10.
      场灶释义:盐场上的煮盐灶。 亦借指盐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无论那一省的人,都可以领票,也不论数目多少;只要领了票,一样的到场灶上计引授盐,却仍然要按着引地行销。”
    • 11.
      大上释义:⒈最上,最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史记·苏秦列传》:“其大上计,破 秦;其次,必长宾之。”参见“太上”。⒉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陆德明 释文:“大,音泰。大上,谓 三皇 五帝 之世。”一本作“太上”。章炳麟《訄书·订文》:“然则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则文以益緐,亦埶自然也。”参见“太上”。
    • 12.
      妄诞释义:⒈虚妄不实。《汉书·朱买臣传》:“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视其印,会稽 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朱子语类》卷二七:“圣人虽有心,也自是不欺誑,不妄诞。”⒉荒诞不经。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二:“本事词载榴花事极鄙俚,诚为妄诞。”《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尝思圣人之不语怪,以怪之行事近乎妄诞而不足为训。”太平天囯 洪仁玕 等《戒浮文巧言谕》:“至祝寿浮词,如‘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样,尤属不伦,且涉妄诞。”⒊狂妄,放肆。明 朱鼎《玉镜台记·王敦
    • 13.
      小计释义:⒈小统计。《周礼·天官·小宰》“月终,则以官府之叙,受羣吏之要”汉 郑玄 注:“主每月之小计。”⒉小计谋。《管子·霸言》:“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魏书·刘裕传》:“义隆 好行小计,扇动边民。”⒊指小计划。汉 桓宽《盐铁论·论邹》:“昔 秦始皇 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也。”⒋指郡国的上计吏。汉 桓宽《盐铁论·疾贪》:“徭使相遣,官庭摄追,小计权吏,行施乞贷。”⒌从低估算。宋 陆游《酒无独饮理》诗:“糟丘未易办,小计
    • 14.
      工时释义:工人工作一小时为一个工时,是工业上计算工人劳动量的时间单位。
    • 15.
      手表构造释义:戴在人手腕上计数时间的器具,通常比钟小。
    • 16.
      排局释义:⒈棋类术语。象棋谓在残局基础上加工编排而成的棋局。棋子不多,而形势惊险,着法引人入胜。⒉围棋谓终局在棋盘上计算胜负。
    • 17.
      朘衄释义:损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荪楼<宪法大纲刍议>》:“其规定之纲要,壹以折衷全国上下之意向为归,非为拥护君上计,非为助长官吏计,亦非为朘衄人民计也。”
    • 18.
      朝集使释义:汉 代,各郡每年遣使进京报告郡政及财经情况,称为上计吏。后世袭 汉 制,改称朝集使。《旧唐书·太宗纪下》:“贞观 五年正月癸未,朝集使请封禪。”《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帝谓诸州朝集使曰:‘房恭懿 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卿等宜师范之。’”胡三省 注:“《隋志》:每元会,诸州悉遣使赴京师朝集,谓之朝集使。”参阅 宋 王应麟《汉志考》。
    • 19.
      相府释义:⒈汉 代丞相治事的官邸。《史记·张丞相列传》:“苍 又善用算律历,故令 苍 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唐 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墓》诗:“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书是宰相视事之堂,相府是陛下优贤之地。”⒉借指相国。唐 包佶《元日观百僚朝会》诗:“万国贺 唐尧,清晨会百僚。花冠 萧相府,绣服 霍嫖姚。”
    • 20.
      计偕物释义:指年终上计时附载于计车的贡物。《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於天子”汉 郑玄 注:“岁献,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孔颖达 疏:“汉 时,谓郡国送文书之使谓之为计吏。其贡献之物与计吏俱来,故谓之计偕物也。”

上计造句

1.现在情况危急,你最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如果遇到困难就采取走为上计的态度,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3.情况不妙,咱们最好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5.绳锯木断是专心,马上理解,马上计划,马上行动,马上开张,马上好运,马上成功,马上逍洒,马上快乐。

6.罪行已经败露,他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7.情况紧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咱们赶快溜呀!

上计(shangj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上计是什么意思 上计读音 怎么读 上计,拼音是shàng jì,上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上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