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应 [huì yīng]
1. 犹会当。
会应 引证解释
⒈ 犹会当。
引宋 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之二:“摇落会应伤岁晚,攀翻剩欲寄情亲。”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一折:“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
会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倚阁释义:搁置,暂停。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近者詔旨,凡积欠皆分为十料催纳,通计五年而足。圣恩隆厚,何以加此。而有司以谓有旨倚阁者,方得依十料指挥,餘皆併催。”宋 刘克庄《浪淘沙》词:“诗酒新来俱倚阁,孤负梅花。”《元典章·兵部一·逃亡》:“如能出首復业,与免本罪,将元抛事产,尽行给付,军役存恤三年,私债亦依民例,权行倚阁。”
- 2.
前项释义:⒈谓前面的项目、条款。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经於市易差出句当人等头下赊欠,本司疑虑,未敢一例除放申部者。”《金史·选举志四》:“拟以前项各款,随色能举一人,即充岁举之数。”⒉前一笔钱款。《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越发放着胆子用银子。前项已完,叫 王鬍子 又去卖了一分田来,二千多银子,随手乱用。”⒊见“前向”。⒋数学用语。相比的两个数,在比号前面的叫前项。
- 3.
大女释义:⒈成年女子。《管子·海王》:“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大男、大女治十亩。”⒉长女。汉 刘向《列女传·郃阳友娣》:“季儿 乃告其大女曰:‘汝父杀吾兄,义不可以留,又终不復嫁矣。吾去汝而死,善视汝两弟。’”⒊指超过正常结婚年龄的未婚女子。《解放日报》1:“社会应允许大女们享有同已婚男女同等的地位。”
- 4.
头下释义:⒈犹名下。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径於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⒉辽 金 两代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所俘掠的人户,归其各自奴役,称“头下”。亦指由此种人户所建立的特置州县。《辽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 上京 盐铁司。”《元代白话碑集录·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兼不以是何头下官员人等,无得骚扰。”蔡美彪 注:“‘头下’或写作‘投下’,但非蒙古语的译音。辽 金 两代均有此制。”参阅《辽史·地理
- 5.
抱认释义:犹承担。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应大赦已前见欠蚕盐和买青苗钱物,元是冒名,无可催理,或全家逃移,隣里抱认,或元无头主,均及干繫人者,并特与除放。”宋 岳珂《桯史·大散论赏书》:“今 散关 凤翔 未破,足下可与军中议,取 散关 要银绢钱引若干,取 凤翔 要若干,可以必克,本所当一切抱认,足下可结罪保明具申,当以闻於朝廷。”《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四年》:“却令本司於八州军增盐钱,并将桩留五分盐本钱抱认七万贯,充上供起发。”
- 6.
攀迟学稼释义:孔子想念社会应有劳心与劳力的分工,把统治者看作是劳心者,为仁人君子,把被统治者看作是劳力者,为凡夫小人。
- 7.
无比户释义:古指豪富无比的家族。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大姓富家,昔日号为无比户者,皆为市易所破,十无一二矣。”
- 8.
格沮释义:阻止,阻挡。 《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四年》:“壮哉!兵决出,格沮者斩!”宋 苏轼《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行下状》:“右臣今年六月九日輒具朝廷至仁,宽贷宿逋,已行之命,为有司格沮,使王泽不得下流者四事。”
- 9.
渺漫释义:⒈广远;幽长。 唐 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挽歌词》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唐 高适《东征赋》:“连山鬱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明 高濂《玉簪记·会友》:“山深路渺漫,更板萝捫壁,直上层峦。”⒉模糊;虚幻。南朝 宋 宗炳《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熟覩其际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绵》:“梨云梦渺漫,柳絮春零乱。”清 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上:“《盘古坟诗》:‘名字虚无姓渺漫,当年谁与葬衣冠。’”⒊稀少;消失。唐 唐彦谦《无题》诗之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
- 10.
社会责任释义: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 11.
素约释义:⒈旧约;早先约定的。 《史记·韩世家》:“且 楚 韩 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 秦 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张諤 ﹞常自约仕至县令则致仕而归…… 諤 於所居营一舍,榜为 中允亭,以誌素约也。”清 赵翼《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内有金声外针影,声影相随若素约。”⒉朴素简约。《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臣出入荣显,礼容优泰,第宇华旷,事乖素约。”《新唐书·李怀远传》:“怀远 久贵,益素约,不治居室。”唐 丁仙芝《赠朱中书》诗:“会应怜尔居素约,可即长年守贫贱。”
- 12.
花利释义:指田地等所得的收益。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逐年所出花利微细,卒填所欠官钱不足。”
- 13.
谶语释义:迷信的人指将来会应验的话。
- 14.
赊借释义:犹赊贷。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并 元祐 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朝旨,亦止言官司违法赊借,见欠二十贯文以下除放。”明 焦竑《玉堂丛语·献替》:“天下常贡已不足用,内责京师舖户买办,官中不给,负累市井赊借。”蔡锷《致谢汝翼李鸿祥电》:“现决定官办,于 滇 黑、元、永 三井各赊借盐百万斤。”
- 15.
赊卖释义:买卖货物时,卖方延期收款。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富户先已残破,中民又有积欠,谁敢赊卖物货?则商贾自然不行。”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赊卖--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商业组织的发达,北宋 市场开始出现信用交易,叫做‘赊’或‘赊卖’。”
- 16.
通济释义:⒈开朗豁达。《世说新语·任诞》“祖车骑 过 江 时”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晋阳秋》:“逖(祖逖)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⒉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沉》:“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
- 17.
道德义务释义:简称“义务”。 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道德责任。大致包括对他人和对社会两大类:前者是对自己的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应尽的责任,后者是对祖国、民族、集体等应尽的责任。是人们基于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理解,在内心信念的引导下自觉履行的责任。
- 18.
隆厚释义:⒈优厚;深厚。 南朝 宋 鲍照《重与世子启》:“僕以常人,所蒙隆厚,久应知退,非适今日。”《旧唐书·朱瑄传》:“瑄 令 朱瑾 出师援之,击败 秦宗权,全忠 乃与 瑄 情极隆厚。”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近者詔旨,凡积欠皆分为十料催纳,通计五年而足。圣恩隆厚,何以加此。”⒉隆重,丰厚。《旧唐书·郭子仪传》:“子仪 自 涇阳 入朝,帝御 安福门 待之,命 子仪 楼上行朝见之礼,宴赐隆厚。”明 张居正《答方金湖计服三卫属夷》:“朝廷赏功之典,亦极其隆厚。”⒊高大。《资治通鉴·唐
- 19.
震德释义:指太子之德。南朝 梁简文帝《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震德叶灵,年芳节淑。”隋 王胄《在陈释奠金石会应令》诗:“元良继体,作睿惟则。明迺离照,泽符震德。”参见“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