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韬光 韬光的意思
tāoguāng

韬光

简体韬光
繁体韜光
拼音tāo guāng
注音ㄊㄠ ㄍㄨㄤ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āo,(1) 弓或剑的套子。(2) 隐藏,隐蔽。【例句】:韬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3) 用兵的谋略。【组词】:韬钤。韬略。

guāng,(1)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组词】:阳光。月光。火光。光华(明亮的光辉)。(2) 荣誉。【例句】: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光顾。光复。(3) 使显赫。【组词】:光大。光宗耀祖。(4) 景物。【组词】:春光明媚。(5) 光滑。【组词】:光滑。光洁。光泽。(6) 完了,一点不剩。【组词】:杀光烧光。吃光用光。(7) 露着。【组词】:光膀子。(8) 单,只。【例句】:光剩下一口气。(9) 姓。

基本含义

韬光意指隐藏才能、避免显露自己的才华或实力。

韬光的意思

韬光 [tāo guāng]

1. 敛藏光采。

2. 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4. 唐代名僧,蜀人,能诗,住杭州灵隐寺,与郡守白居易为诗友。穆宗长庆年间,于灵隐山西北巢枸坞筑寺,后人名之韬光寺,亦省称韬光。

韬光 引证解释

⒈ 敛藏光采。

汉 孔融 《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⒉ 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⒊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 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亦省称 韬光

清 周準 《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 韜光,直上松云顶。”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 灵隐 暮 韜光。”


国语词典

韬光 [tāo guāng]

⒈ 藏匿光芒。比喻人隐藏才能而不外露。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韬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含明隐迹释义: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
    • 2.
      埋光释义:犹韬光。收敛光芒,比喻隐藏才能。
    • 3.
      埋照释义:犹韬光。喻匿迹不使显露。南朝 宋 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阮公 虽沦跡,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唐 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清 许承钦《古古贻赠三诗次答》:“一庭积素同埋照,遥对垂杨覆水隈。”
    • 4.
      失路释义:⒈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唐 方干《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⒉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⒊喻不得志。汉 扬雄《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唐 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清 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 5.
      幽履释义:犹韬光。隐藏行迹。
    • 6.
      愧恧释义:惭愧。 《宋书·张畅传》:“道民 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宋 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忧。”清 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鲁迅《彷徨·伤逝》:“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
    • 7.
      磊硊释义:同“磊嵬”。 亦作“磥硊”。南朝 梁 江淹《学梁王兔园赋》:“亦有轮囷磥硊,一枝百顷,万叶共阴。”南朝 梁 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山横路似絶,径侧树如倾,蒙笼乍一啟,磥硊无暂平。”北齐 刘昼《新论·韬光》:“分条布叶,轮囷磥硊。”
    • 8.
      韬光释义:⒈敛藏光采。汉 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唐 韩偓《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⒉比喻隐藏声名才华。南朝 梁 萧统《<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⒊唐 代名僧,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亦省称 韬光。清
    • 9.
      韬光敛迹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同“韬光晦迹”。
    • 10.
      韬光晦迹释义: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 11.
      韬光用晦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同“韬光养晦”。
    • 12.
      韬光隐晦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 13.
      韬光隐迹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同“韬光晦迹”。
    • 14.
      韬养释义:韬,韬光;养,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 15.
      韬晦释义:韬光晦迹的略语。把锋芒收敛起来,把踪迹隐蔽起来。指深藏不露。《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做梦也想当皇帝,但却把自己的野心深藏不露,“愈事韬晦”(更加千方百计掩藏自己内心的企图)。
    • 16.
      颐光释义:犹韬光。谓颐养精神,藏才不露。
    • 17.
      鼎甲释义:⒈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有冈头 卢,泽底 李,士门 崔,家为鼎甲。”⒉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苏轼《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

韬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含明隐迹释义: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
    • 2.
      埋光释义:犹韬光。收敛光芒,比喻隐藏才能。
    • 3.
      埋照释义:犹韬光。喻匿迹不使显露。南朝 宋 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阮公 虽沦跡,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唐 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清 许承钦《古古贻赠三诗次答》:“一庭积素同埋照,遥对垂杨覆水隈。”
    • 4.
      失路释义:⒈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唐 方干《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⒉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⒊喻不得志。汉 扬雄《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唐 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清 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 5.
      幽履释义:犹韬光。隐藏行迹。
    • 6.
      愧恧释义:惭愧。 《宋书·张畅传》:“道民 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宋 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忧。”清 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鲁迅《彷徨·伤逝》:“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
    • 7.
      磊硊释义:同“磊嵬”。 亦作“磥硊”。南朝 梁 江淹《学梁王兔园赋》:“亦有轮囷磥硊,一枝百顷,万叶共阴。”南朝 梁 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山横路似絶,径侧树如倾,蒙笼乍一啟,磥硊无暂平。”北齐 刘昼《新论·韬光》:“分条布叶,轮囷磥硊。”
    • 8.
      韬光释义:⒈敛藏光采。汉 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唐 韩偓《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⒉比喻隐藏声名才华。南朝 梁 萧统《<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⒊唐 代名僧,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亦省称 韬光。清
    • 9.
      韬光敛迹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同“韬光晦迹”。
    • 10.
      韬光晦迹释义: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 11.
      韬光用晦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同“韬光养晦”。
    • 12.
      韬光隐晦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 13.
      韬光隐迹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同“韬光晦迹”。
    • 14.
      韬养释义:韬,韬光;养,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 15.
      韬晦释义:韬光晦迹的略语。把锋芒收敛起来,把踪迹隐蔽起来。指深藏不露。《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做梦也想当皇帝,但却把自己的野心深藏不露,“愈事韬晦”(更加千方百计掩藏自己内心的企图)。
    • 16.
      颐光释义:犹韬光。谓颐养精神,藏才不露。
    • 17.
      鼎甲释义:⒈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有冈头 卢,泽底 李,士门 崔,家为鼎甲。”⒉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苏轼《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

韬光造句

1.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3.他离开政界后,便韬光养晦,蜇伏多时,最近又有重新参政之意。

4.倒霉的日子总会过去的,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坚持和忍耐,卧薪尝胆,韬光养晦。

5.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韬光(taogu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韬光是什么意思 韬光读音 怎么读 韬光,拼音是tāo guāng,韬光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韬光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