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铜柱 铜柱的意思
tóngzhù

铜柱

简体铜柱
繁体銅柱
拼音tóng zhù
注音ㄊㄨㄥˊ ㄓ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 ◎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组词】: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ch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如“浑身铜铜”)。铜墙铁壁(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亦称“铁壁铜墙”)。

zhù,(1)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组词】:柱子。柱石。顶梁柱。(2)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组词】:水柱。柱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基本含义

比喻坚固不倒的支撑物或人。

铜柱的意思

铜柱 [tóng zhù]

1. 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2. 神话传说中的天柱。

4. 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

铜柱 引证解释

⒈ 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駡倨。”
《新民晚报》1990.8.5:“白玉般的础石上耸立着粗大的铜柱。”

⒉ 神话传说中的天柱。

《神异经·中荒经》:“崑崙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⒊ 铜制的作为边界标志的界桩。

《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 李贤 注引 晋 顾微 《广州记》:“援 到 交阯,立铜柱,为 汉 之极界也。”
唐 张渭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 伏波 横海旧登坛。”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氏铜柱有三》:“马援 所立铜柱在 林邑国 ……此 汉 时所立铜柱在 交趾 者也; 马总 为 安南 都护,建二铜柱於 汉 故处,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时所立铜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马希范 攻 溪州 蛮,降之,乃立铜柱为表,命学士 李皋 铭之,此 五代 时所立铜柱在 五溪 者也。”


国语词典

铜柱 [tóng zhù]

⒈ 铜制的柱子。古代立铜柱以标示国界。

唐·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铜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茅岭释义:即 十万大山。在 广东省 东兴各族自治县 西。山顶产茅草,草头南北异向,故名。相传是 汉 马援 立铜柱处,或谓 唐 马总 所立。参阅《广东通志·山川》。
    • 2.
      外裔释义:谓边远的地方。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铁云 年十四,随父官 粤 西,与 安南 贡使赋《铜柱诗》相赠答,传诵外裔。”
    • 3.
      天柱释义:⒈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郭沫若《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⒉比喻负重任者。田汉《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 4.
      定鼎门释义:唐 代东都 洛阳 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 定鼎门。《旧唐书·武攸绪传》:“攸绪 应召至都,授太子宾客。寻请归 嵩山,制从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饯送于 定鼎门 外。”唐 韩愈《送郑十校理序》:“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窃载酒肴,席 定鼎门 外,盛宾客以饯之。”唐 刘肃《大唐新语·文章》:“长寿 三年,则天 徵天下铜五十万餘斤,铁三百三十餘万,钱二万七千贯,於 定鼎门 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清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城……南面三门,正南曰 定鼎门。”参见“鼎
    • 5.
      承露盘释义:汉武帝 迷信神仙,于 建章宫 筑 神明台,立铜仙人舒掌捧铜盘承接甘露,冀饮以延年。 后 三国 魏明帝 亦于 芳林园 置承露盘。《汉书·郊祀志上》:“其后又作 柏梁、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颜师古 注:“《三辅故事》云:建章宫 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 6.
      文深之柱释义:汉 马援 在 交趾 立的铜柱。
    • 7.
      炮烙释义:旧称炮格。相传是商朝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铜柱上涂油脂,下面用炭烧,令人在上面行走,人往往滑下落入炭火中。烙(luò)。
    • 8.
      珠厓释义:亦作“珠崖”。地名。在 海南省 琼山县 东南。汉 武帝 元鼎 六年定 越 地,以为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 郡。后 珠厓 等郡数反叛,贾捐之 上疏请弃 珠厓,以恤 关东,元帝 从之,乃罢 珠厓郡。事见《汉书·武帝纪》及《贾捐之传》。后以“珠厓”泛指边疆地区。唐 宋之问《早发韶州》诗:“炎徼行应尽,回瞻乡路遥。珠厓 天外郡,铜柱海南标。”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以滨海之赋,畀我海上之师……匪直暂解兵争,亦以稍甦民困。是 珠崖 虽弃,休息宜然。”清 黄遵宪《书愤》诗:“一自
    • 9.
      碧鸡释义:亦作“碧鷄”。 传说中的神物。《汉书·郊祀志下》:“或言 益州 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於是遣諫大夫 王褒 使持节而求之。”《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青蛉县 禺同山 有碧鷄、金马,光景时时出见。”《文选·左思<蜀都赋>》:“金马骋光而絶景,碧鸡儵忽而曜仪。”吕延济 注:“金马、碧鸡,神物也。”宋 王安石《送文学士倅邛州》诗:“时平无喻檄,不访碧鸡祥。”明 李梦阳《得何子过湖南消息》诗:“马援 留铜柱,王褒 祀碧鸡。”清 姚鼐《云南布政使王芥子入觐赋赠》诗:“维藩万里护边黎,拥节三年祀碧鸡。”@
    • 10.
      空光释义:阳光。 唐 李贺《古悠悠行》:“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宋 王安石《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宋 范成大《四月十六日拄笏亭偶题》诗:“转午闻鷄日正长,小亭方丈纳空光。”
    • 11.
      金柱释义:⒈铜柱。⒉指太阳的光柱。
    • 12.
      金茎释义:⒈用以擎承露盘的铜柱。⒉指承露盘或盘中的露。
    • 13.
      铁牀释义:⒈烧红的铁板床。古代亦用作刑具。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唐 冯贽《云仙杂记·羔羊挥泪》:“程皓 以铁床熁肉,肥膏见火,则油燄淋漓。”唐 拾得《诗》之二六:“纵不入鑊汤,亦须卧铁牀。”清 黄遵宪《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离宫深处即地狱,铁牀汤鑊穷烹煎。”钱仲联 笺注引旧注:“《南汉春秋》:中宗 既谋 殤帝 自立……设鑊汤、铁牀、刳剔等刑,号曰生地狱。”⒉铁制的睡床。如:这间集体宿舍共有四张铁床。
    • 14.
      铜界释义:以铜柱作为标志的边界。
    • 15.
      露掌释义:即承露盘。语本《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也。”南朝 梁 王训《奉和同泰寺浮图》:“悬盘同露掌,垂凤似飞禽。”唐 耿湋《朝下寄韩舍人》诗:“花间焰焰云旗合,鸟外亭亭露掌高。”宋 范仲淹《依韵酬吴春卿·鹤》:“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音断欲伤春。”参见“承露盘”。
    • 16.
      马援柱释义:东汉 马援 征服 交趾,立铜柱以为 汉 南边疆界的标志。 见《后汉书·马援传》“嶠南悉平”李贤 注引 晋 顾微《广州记》。后因以“马援柱”、“马柱”为典实。明 莫止《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君不见 马援 柱,孔明 碑,剥落黄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清 丘逢甲《寄兰史晓沧菽园用晓沧韵》:“祇见螺舟来海外,未容 马 柱表 交 南。”
    • 17.
      马援铜柱释义: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

铜柱(tongz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铜柱是什么意思 铜柱读音 怎么读 铜柱,拼音是tóng zhù,铜柱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铜柱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