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渠 [cáo qú]
1.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
漕渠 引证解释
⒈ 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此指 大运河。
引《史记·河渠书》:“令 齐 人水工 徐伯 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文选·鲍照<芜城赋>》:“柂以 漕渠,轴以 崐岗。”
李善 注引 杜预 曰:“通粮道。”
此指 邗沟。宋 曾巩 《广德湖记》:“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 鄞 之西十二里,其源出於 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
清 赵翼 《送邑侯高松亭调任宿迁》诗:“邮传连三省, 漕渠 过万艘。”
国语词典
漕渠 [cáo qú]
⒈ 运送粮食的河道,即今之大运河。
引《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文选·鲍照·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昆冈。」
漕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利漕渠释义:古运河名。东汉 建安 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 为 魏 公,建都于 邺,征集民工凿渠引 漳水,自今 河北 曲周 南,东至 大名 注入 白沟,借以沟通 邺 和四方的漕运,故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汉献帝 建安 十八年,魏太祖 凿渠引 漳水,东入 清洹 以通河漕,名曰 利漕渠。”此后不见记载。
- 2.
圣米释义:古代对荒年可以疗饥活命的粮食的敬称。常指野生稻米。《新唐书·杜悰传》:“时方旱,道路流亡藉藉,民至漉漕渠遗米自给,呼为‘圣米’。”《新唐书·五行志二》:“﹝ 大中 ﹞六年夏,淮南 饥,海陵、高邮 民於官河中漉得异米,号圣米。”《宋史·真宗纪三》:“己亥,泰州 言,海陵 草中生圣米,可济饥。”
- 3.
富民渠释义:隋 开皇 初开漕渠,太监 郭衍 兴工引 渭水,经 大兴城 至 潼关,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 富民渠。见《隋书·郭衍传》。一说,宇文恺 主持此事,渠名 广通渠。见《隋书·食货志》及《宇文恺传》。
- 4.
昆轴释义:即 蜀冈,在 江苏省。语本 南朝 宋 鲍照《芜城赋》:“柂以漕渠,轴以 崑岗。”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地势分明枕 崑 轴,阑干约略倚花宫。”参见“崑冈”。
- 5.
泛灧释义:⒈浮光闪耀貌。《艺文类聚》卷一引 南朝 宋 谢灵运《怨晓月赋》:“浮云褰兮收泛灧,明舒照兮殊皎洁。”唐 卢照邻《宿晋安亭》诗:“汎灩月华晓,裴回星鬢垂。”元 王恽《游华不注记》:“经 会波楼 下,出水门,入废 齐漕渠,所谓 小清河 者也。汎灧东行,运肘而北,水渐瀰漫。”明 刘基《菩萨蛮》词:“月华泛灩秋塘草,羇虫露泣芙蓉老。”⒉谓歌曲中宛转引长其声。宋 程大昌《演繁露·嘌》:“凡今世歌曲……近又即旧声而加泛灩者,名曰嘌唱。”
- 6.
炭薪释义:柴炭。《新唐书·地理志一》:“大历 元年,尹 黎干 自 南山 开漕渠,抵 景风、延喜门 入苑,以漕炭薪。”
- 7.
虚日释义:⒈空闲的日子;间断的日子。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卷五:“村民见之,以鱼鱣非树中之物,咸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未尝虚日,因遂名 鱣父庙。”《宋史·食货志上三》:“祖宗建立 真、楚、泗州 转般仓,一以备中都缓急,二以防漕渠阻节,三则纲船装发,资次运行,更无虚日。”明 刘基《送道士张玄中归桐柏观》诗序:“至正 甲午,予来 会稽,因得与群士大夫为 宝林 之游,而赋诗倡和,无虚日焉。”清 曹寅《戏题王安节画》诗:“风泉浩浩无虚日,但起诗情是俗人。”⒉赶集的日子。宋 陆游《江亭》诗:“野市逢虚日,江亭候暮潮
- 8.
阻节释义:阻塞不通。 《朱子语类》卷七三:“《易九·节》:‘説以行险’,伊川 之説是也。説则欲进,而有险在前,进去不得,故有止节之义。又曰:‘节,便是阻节之意。’”《文献通考·国用三》:“一则以备中都缓急,二则以防漕渠阻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粮道阻节,现开路摺运,乞朝廷指挥,讨除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