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业 [shòu yè]
1. 跟随老师学习。
例(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原留而受业于门。——《孟子·告子下》
英[ learn from a teacher; ]
2. 学生对老师的自称。
英[ student; ]
受业 引证解释
⒈ 从师学习。
引《孟子·告子下》:“交(曹交 )得见於 邹 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於门。”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 苏轼 《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 樊迟 亲受业於圣人,而犹惑於是説。”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⒉ 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⒊ 继承前人的基业。
引清 侯方域 《竖人臧说》:“呜呼,天下之地广於先,人加於旧,受业而守之,而或创开而昌大者,君子岂不谓贤焉。”
⒋ 传授学业。
引唐 韩愈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国语词典
受业 [shòu yè]
⒈ 追随老师接受学业。
引《孟子·告子下》:「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原来郑康成名玄,好学多才,尝受业于马融。」
反授业
⒉ 学生对老师的自称。
受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周释义:⒈循回一遍。《管子·弟子职》:“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餘则否。”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引《陶朱公术》:“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之后,髠一树,得一载,岁髠二百树,五年一周。”宋 洪迈《容斋五笔·人生五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⒉一圈。巴金《不能忘却的记忆》:“我一个人绕着灵柩走了一周,以后又站了片刻。”⒊一星期。苏曼殊《碎簪记》:“余一周之内,须同 四川 友人重赴 西湖,愧未能如子意也。”⒋指一周年。《宋书·刘康祖传》:“太祖 欲大举北伐,康祖 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
- 2.
上斋释义:指监生在国子监受业。
- 3.
东横释义:古代贵族子弟学校。《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四年》:“廆(慕容廆)立子 皝 为世子。作东横,以 平原 刘讚 为祭酒,使 皝 与诸生同受业。廆 得暇,亦亲临听之。”胡三省 注:“横与黌同,学舍也。”
- 4.
久次释义:⒈指年资长短。 《史记·儒林列传》:“孝景 时﹝ 董仲舒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⒉久居鲁官次。《后汉书·黄琬传》:“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李贤 注:“久次,谓久居官次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内阁中书外补》:“序班十人,久次当迁。”
- 5.
伯鸾之灶释义:汉 梁鸿 字 伯鸾。 少孤,诣太学受业。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邻舍先炊已,呼 伯鸾 趁热釜炊,伯鸾 曰:“童子 鸿 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之。见《东观汉记·梁鸿传》。后以“伯鸾之灶”比喻沾他人的光或依附他人。清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徐尚书 乾学 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或叩之,答曰:‘昔岁孤生,飘摇风雨;今兹亲串,崛起云霄。思归 尼父 之辕,恐近 伯鸞 之灶。且天仍梦梦,世尚滔滔,犹吾大夫,未见君子,徘徊 渭川,以毕餘年足
- 6.
俦党释义:⒈同辈;众人。晋 袁宏《后汉纪·和帝纪论》:“年十五,与弟俱居太学,诣博士受业,闭门讲诵,不随儔党,兄弟知名,为学者所宗。”⒉指因乡里、亲族或其他关系结成的群体。《文选·左思<蜀都赋>》“养交都邑,结儔附党”唐 吕向 注:“养其交道,结附儔党。”
- 7.
假馆释义:⒈借用馆舍。《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於 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於门。”赵岐 注:“假馆舍,备门徒也。”⒉引申指作客旅居。宋 张耒《别梅》诗:“三年假馆主人屋,忽忽屡见新梅花。”清 昭槤《啸亭续录·刘凤诰》:“公性豪宕,少假馆 蒋司马 元益 宅。”
- 8.
十经释义:⒈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⒉指五经五纬,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称为 颜子。”
- 9.
及门弟子释义:及门弟子又称“受业弟子”,从汉代始,受业弟子人们习惯称其为及门弟子。
- 10.
同门友释义:同师受业之友,犹今之学友。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唐 李颀《东京寄万楚》诗:“在昔同门友,如今出处非。”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 陆孟昭 ﹞尝有同门友某人者,家贫无依,行乞於市。”
- 11.
同门生释义:同师受业者。犹今之同学。
- 12.
国子释义:⒈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郑玄 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 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⒉指国子学。《北史·儒林传论》:“明 元 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及迁都 洛邑,詔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隋书·韦艺传》:“艺 字 世文,少受业国子。”《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
- 13.
圣童释义:犹神童。《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年十六,受业 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后汉书·循吏传·任延》:“任延 字 长孙,南阳 宛 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於 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 任圣童。”宋 孔平仲《续世说·夙慧》:“孙思邈 七岁就学,日诵千餘言。弱冠,善谈 庄 老 及百家之説,兼好释典,洛州 总管 独孤信 见而叹曰:‘此圣童也。’”清 王晫《今世说·言语》:“曹 名 尔堪,字 子顾,浙江 嘉善 人。十岁能属文,十二岁善诗词,时人拟之圣童。”
- 14.
孔夫子释义: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
- 15.
孟轲释义:(约前372--前 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 16.
山长释义:唐、五代 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 唐 代刺史 孙丘 于 阆州 古 台山 置学舍,延 尹恭初 为山长;五代 蒋维东 隐居 衡岳,受业者称 蒋 为山长。事见 宋 马永易《实宾录》卷十一。宋 元 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 清 时改由地方聘请。清 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宋 范成大《代儿童立春门贴诗》之三:“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櫟翁。”元 吴养浩《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诗:“雅有 岳山长,三年今在兹。”《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总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制臺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
- 17.
徵召释义:征求召集。《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南朝 梁 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蒙朝庭徵召去了。”叶圣陶《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 18.
徵藏史释义:上古主管典籍之官。《庄子·天道》:“由 闻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陆德明 释文:“司马 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典也。’”成玄英 疏:“﹝徵藏史﹞犹今之祕书官,职典坟籍。”后特指 老聃。春秋 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 李 名 耳,字 伯阳。章炳麟《原道上》:“孔父 受业於徵藏史,韩非 传其书。”
- 19.
德隅释义:犹言德行方正。语本《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毛 传:“抑抑,密也;隅,廉也。”郑玄 笺:“人密审於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清 王夫之《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嗣与先考同受业於 伍学文 先生之门,匪徒文誉齐腾,抑且德隅均整。”
- 20.
执经问难释义:手捧经书,质疑问难。 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