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惑 [shān huò]
1. 煽动诱惑。
例煽惑人心。
你是何处妖人,敢在此地方上将妖术煽惑百姓?——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英[incite;]
煽惑 引证解释
⒈ 煽动蛊惑。
引宋 谢庭芳 《辨惑编·疫疠》:“奈庸俗陋闻,转相煽惑,遇病疫者皆惴焉而絶交。”
《明史·湖广土司传·永顺军民宣慰使司》:“酉阳 与 永顺 以採木仇杀, 保靖 又煽惑其间,大为地方患。”
茅盾 《子夜》五:“有人在那里鼓动煽惑,他们嘴里说替工人谋利益,实在是打破工人饭碗。”
国语词典
煽惑 [shān huò]
⒈ 煽动鼓惑。也作「扇惑」。
引《水浒传·第一回》:「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良好,故意安排这等去处。」
《三国演义·第二九回》:「狂道怎敢煽惑人心!」
近鼓励 鼓动 煽动 怂恿
煽惑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鼓励释义:激发;勉励:车间主任鼓励大家努力完成增产指标。大家的赞扬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 2.
鼓舞释义:⒈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鼓舞人心。 鼓舞士气。⒉兴奋;振作:令人鼓舞。欢欣鼓舞。
- 3.
煽动释义:鼓动(别人去做坏事):煽动闹事。煽动暴乱。也作扇动。
- 4.
鼓动释义:⒈扇动:小鸟鼓动翅膀。⒉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宣传鼓动。经他一鼓动,不少人都去学习电脑了。
- 5.
怂恿释义: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
- 6.
策动释义:策划鼓动:策动政变。
- 7.
唆使释义: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受人唆使。
- 8.
荧惑释义:⒈使迷惑:荧惑人心。⒉中国古代天文学上指火星。
煽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愚释义:旧时对乡村老百姓的蔑称。 《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以致欺瞒良善,吞嚼乡愚,串通吏胥侵渔,隐匿,拖欠,无所不至。”郑观应《盛世危言·禁烟上》:“鱼肉乡愚,欺压良懦,而於禁烟之事,仍无实效可观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你再迟疑,我办你一个欺压乡愚之罪。”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八:“我告 大山 的罪名是煽惑乡愚,暴杀无辜,聚众抗捐,联合罢佃啊!”
- 2.
妖惑释义:⒈以妖言煽惑。⒉惑人的媚态。
- 3.
崩动释义:煽惑;煽动。《宋书·刘道济传》:“元嘉 九年,闻 道济 绥抚失和,遂自 仇池 入 绵竹,崩动羣小,得千餘人,破 巴兴县,杀令 王贞之。”
- 4.
扇摇释义:煽惑动摇;煽动。《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充 西川 兵马都监 李严,扇摇军众,寻已处斩。”《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 王安石 ﹞力言:‘外间扇摇役法者,谓输多必有赢餘,若羣诉,必可免。’”《宋书·岳飞传》:“檜 捕 著 下大理寺,将以扇摇诬 世忠。”
- 5.
扇构释义:⒈煽惑挑拨。⒉煽动连结。
- 6.
扇诱释义:煽惑引诱。《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缓不足为急者法,急则可为缓者师,更相扇诱,本其恒意,不可贷借,固实常辞。”唐 白居易《与昭义节度亲事将士等书》:“或被外人扇诱,令众意忧疑。”《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萇 曰:‘揭飞 等扇诱同恶,种类甚繁,吾虽克其魁帅,餘党未易猝平。’”
- 7.
斩监候释义:即斩候决。 清 蒋良骐《东华录·康熙二十一年》:“朱方旦 诡立邪説,妄言休咎,煽惑愚民,诬罔悖逆,应立斩;顾宏齐、陆光旭、翟凤彩 甘称弟子,造刻邪书,俱斩监候。”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参见“斩候决”。
- 8.
旁午构扇释义:形容相互构陷、煽惑。
- 9.
煽弄释义:煽惑玩弄。
- 10.
煽惑释义:鼓动、诱惑(别人做坏事):煽惑人心。
- 11.
煽结释义:煽惑笼络。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江苏民变档案》:“其狠鷙之性、狡悍之才,足以慴讋羣匪,时假仁义煽结人心,賑济贫民,收纳亡命。”
- 12.
煽造释义:煽惑,捏造。
- 13.
狡扇释义:狡诈煽惑。
- 14.
胡搧释义:胡乱煽惑。
- 15.
误入歧途释义: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 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 16.
贼盗释义:⒈指偷窃、劫夺财物的人。《管子·七法》:“姦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尹知章 注:“盗贼之人,常欲损败於物也。”晋 张载《七哀诗》:“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清 阎尔梅《万佛阁募缘疏》:“百姓妇女,市儿贼盗,转相煽惑,姦藏祸深。”⒉谓偷窃、劫夺财物。《隋书·西域传·漕国》:“国法严整,杀人及贼盗皆死。”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既管着风火贼盗,有 李庆安 人命公事,你怎生不捉拿?”《红楼梦》第七三回:“贼盗事小,倘有别事,略沾带些,关係非小!这事岂可轻恕?”⒊指阴谋祸乱。《春秋·桓公十五年》“郑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