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蹇 [jiāo jiǎn]
1. 傲慢;不顺从。
例骄蹇数不奉法。——《汉书·淮南厉王传》
英[arrogant; stubborn;]
骄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骄謇”。傲慢,不顺从。
引《公羊传·襄公十九年》:“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
颜师古 注:“蹇谓不顺也。”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稷 卨 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金 王若虚 《摅愤》诗:“非存骄謇心,非徼正直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一回:“一连过了二十多天,看看那娶来的新人,非但愈形骄蹇放纵,并且对於那六岁的孩子,渐渐露出晚娘的面目来了。”
茅盾 《色盲》:“在初进这间餐室的时候,他对于这位颇有点骄蹇放浪的女郎,尚存着‘不敢亲近’的意思,现在却不然了。”
国语词典
骄蹇 [jiāo jiǎn]
⒈ 傲慢、不服从。
引《公羊传·襄公十九年》:「曷为抑齐?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
《晋书·卷七五·王湛传》:「复职,愈骄蹇,不遵法度。」
骄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伏辜释义: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吴 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汉书·佞倖传·董贤》:“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辠恶暴著。
- 2.
戒戢释义:警戒禁止。《明史·列女传二·孙烈女》:“乃以臂痕示 李,使戒戢之。”《明史·外国传八·鞑靼》:“﹝ 永乐 ﹞十九年,阿鲁台 贡使至边,要劫行旅,帝諭使戒戢之,由是骄蹇不至。”
- 3.
旋军释义:回师。《南史·吕僧珍传》:“自是 僧珍 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唐 韩愈《许国公神道碑》:“师古 诈穷变索,迁延旋军。”曹之骐《腾越光复纪略》:“陈云龙、刘竹云 等旋军 腾永,骄蹇自恣。”
- 4.
无遂事释义:谓臣下无君命不得自行专断。 《公羊传·僖公三十年》:“冬,天王 使宰 周公 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 晋。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何休 注:“不从公政令也,时见使如京师而横生事,矫君命聘 晋,故疾其骄蹇自专。”徐彦 疏:“﹝大夫无遂事,﹞正以臣无自专之道也。”汉 刘向《说苑·奉使》:“《春秋》之辞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无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何也?曰:此义者各止其科不转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谓平生经常也;专之可者,谓救急除祸也。”《汉书·冯奉世传
- 5.
游逸释义:⒈犹游乐。《南史·陈南康愍王方泰传》:“方泰 少粗獷,与诸恶少年羣聚,游逸无度,文帝 以 南康王 故,特宽宥之。”《南史·周宝安传》:“以贵公子骄蹇游逸,好狗马,乐驱驰,靡衣媮食。”⒉亦作“游佚”。犹游乐。汉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游逸无度,不卹国政。”唐 戴叔伦《早春曲》:“儂家少年爱游逸,万里轮蹄去无跡。”明 陆采《明珠记·拒奸》:“暂赐餘閒,高情懒去游逸,金鱼乍解还家乐,掩竹扉车马无迹。”《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勿使妻妾近尼释而多勃谿,勿使子孙好游佚而无生计。”
- 6.
罪言释义:《新唐书·杜牧传》:“刘从諫 守 泽潞,何进滔 据 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
- 7.
阜陵恩释义:汉高祖 少子 淮南厉王 刘长,孝文 时骄蹇,数不奉法,以宿怨椎杀 辟阳侯 审食其,诣阙谢罪,文帝 宽赦不治。
- 8.
骄謇释义:见“骄蹇”。
- 9.
高流释义:⒈指才识出众的人物。《三国志·魏志·王粲傅嘏等传论》“傅嘏 用才达显云”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为 傅嘏 识量名辈,寔当时高流。”宋 陆游《舟中大醉偶赋长句》:“过 江 何敢号高流,偶与俗人风马牛。”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故或为一姓创立基业焉,或为一姓拥护私产焉,或为一姓光復旧物焉。数千年豪杰,不出此三途矣……自餘并时诸勋臣,除滥冒骄蹇粗悍者不计外,所称高流者,其性质亦不出於此三途矣。”⒉指高门望族。《宋书·江智渊传》:“元嘉 末,除尚书库部郎。时高流官序,不为臺郎,智渊 门孤援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