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分 [dìng fēn]
1. 确定名分。
2. 固定的名分。
4. 宿命论谓人事均由命运前定,人力难以改变,称为“定分”。
定分 引证解释
⒈ 确定名分。
引《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
《后汉书·邓骘传》:“常母子兄弟,内相勑厉,冀以端慤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刻骨定分,有死无二。终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
郭沫若 《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可见定分是这一派的重要主张, 慎到 与 彭蒙 为一类是很有根据的。”
⒉ 固定的名分。
引《新唐书·郁林王恪传》:“吾於 恪 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
《四游记·铁拐大怒洞宾》:“天下有大数,岂得妄为!华夷有定分,何得相犯!”
⒊ 宿命论谓人事均由命运前定,人力难以改变,称为“定分”。
引晋 欧阳建 《临终诗》:“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穷达有定分,慷慨復何难!”
《宋书·顾顗之传》:“顗之 常谓命有定分,非智力所移。”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鸟生八九子》:“言寿命各有定分,死生何叹前后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粤 东诸生 谢启祚,年九十八,犹入秋闈。以年例当早邀恩赐,大吏每列其名,輒力却之曰:‘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頽,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
国语词典
定分 [dìng fēn]
⒈ 人生命分有定,富贵不能强求。也作「分定」。
引《三国演义·第二三回》:「君臣各有定分。嵩今事将军,虽赴汤蹈火,一唯所命。」
定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几释义:⒈不盘查。《周礼·秋官·修闾氏》:“邦有故则令守其閭互,唯执节者不几。”贾公彦 疏:“有执节公使者不几訶也。”⒉未近,不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 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杜预 注:“几,近也。”⒊没有希望;不可希求。几,通“冀”。《商君书·定分》:“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其不几亦明矣。”朱师辙 解诂:“几,冀也。”《汉书·邹阳传》:“﹝ 高皇帝 ﹞水攻则 章邯 以亡其城,陆击则 荆王 以失其地。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王先谦 补注:“国家谓 吴。言 高帝 之
- 2.
共享税释义:在分税制下,为保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而按一定分成比例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其收入的税种。参见“分税制”。
- 3.
凡尔赛和约释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的参加国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签订的对德和约。规定分割德国领土、瓜分原属德国的所有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中国本来是战胜国,和约却规 定把战前德国在中国的特权移交给日本。中国政府未签字。参见〔巴黎和会〕
- 4.
分派释义:⒈分别指定人去完成工作或任务:分派专人负责。⒉指定分摊;摊派:这次旅游的费用,每个参加的人分派三十元。
- 5.
判分释义:对试卷或参加比赛人员的表演、动作等判定分数:判分严。判分标准。
- 6.
剂料释义:按一定分量和比例调制而成的药料。
- 7.
变急释义:变故和急难。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二年春正月,詔太尉 司马宣王 帅众讨 辽东”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载 三国 魏 何曾 表:“今北边诸将及 懿 所督,皆为僚属,名位不殊,素无定分,卒有变急,不相镇摄。”
- 8.
名教释义: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来源于儒家的孔孟之道。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束缚了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 9.
存亡有分释义:存:生存;亡:死亡;分:定分。人的生死、物的存亡各有定分。
- 10.
定分止争释义:“定分止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现代常用做法律术语使用,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 11.
定分释义:⒈确定名分。《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后汉书·邓骘传》:“常母子兄弟,内相勑厉,冀以端慤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刻骨定分,有死无二。终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可见定分是这一派的重要主张,慎到 与 彭蒙 为一类是很有根据的。”⒉固定的名分。《新唐书·郁林王恪传》:“吾於 恪 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四游记·铁拐大怒洞宾》:“天下有大数,岂得妄为!华夷有定分,何得相犯!”⒊宿命
- 12.
常分释义:⒈定分。 ⒉本分。
- 13.
正封释义:正其封地的疆界,使之合乎定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杜预 注:“封疆有定分。”
- 14.
泛祭释义:亦作“氾祭”。古人祭食之礼,祭品各置其处。如果不按规定分置,而是远散祭品,即谓“汎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叔孙穆子 食 庆封,庆封 氾祭,穆子 不説,使工为之诵《茅鴟》。”杜预 注:“礼,食有祭,示有所先也。氾祭,远散所祭,不共。”孔颖达 疏:“祭食之礼,各有其处……故知汎祭为远散所祭,言其不共也。”明 刘若愚《<酌中志>自序》:“《乡党》著饮食之详,《左传》垂汎祭之誚,饥渴之於人亦大矣。”
- 15.
累黍释义:⒈古代以黍粒为计量基准。累黍,谓按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以定分、寸、尺及音律律管的长度;同时定合、升、斗、斛以计容量,定铢、两、斤、钧、石以计重量。三者互相参校。见《汉书·律历志上》。《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 郑译 ﹞与 邳公 世子 苏夔 累黍定律。”明 张煌言《乡荐经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积其空围斯累黍定而规式昭。”⒉指极微小之量。唐 司空图《成均讽》:“探灵测化,但累黍而无差。”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大地万国,上下百年间,强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⒊纍黍:累列或累积黍粒
- 16.
评分释义:⒈(评分儿)⒉根据成绩评定分数(用于生产、教育、体育等)。⒊评定的分数:他以最高的评分,获得本届大赛的第一名。
- 17.
评卷释义:给考试答卷评定分数。
- 18.
逐兔释义:追逐兔子。 比喻争夺帝位。《后汉书·袁绍传》:“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李贤 注:“《慎子》曰:‘兔走於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不能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子思子》、《商君书》并载,其词略同。”南朝 梁 何逊《行经孙氏楼》诗:“逐兔争先捷,掎鹿竞因机。”唐 刘知几《史通·编次》:“盖逐兔争先,瞻乌靡定,羣雄僭盗,为我驱除。是以史传所分,真伪有别。”《三国演义》第六十回:“益州 天府之国,非治乱之主不可居也。今 刘季玉 不能用贤,
- 19.
镇摄释义:⒈犹统摄。《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詔太尉 司马宣王 帅众讨 辽 东”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魏名臣奏》:“今北边诸将及 懿(司马懿)所督,皆为僚属,名位不殊,素无定分,卒有变急,不相镇摄。”⒉以威力使畏服。《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四年》:“巴西 广袤千里,户餘四万,若於彼立州,镇摄华 獠,则大帖民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今统数万之众,而不能镇慑人心,此败亡之道也。”王西彦《古城的忧郁·蹂躏》:“木木 几次想开口问爸爸今儿干吗回得这么晚,却被爸爸那种有重心事一般的眼光镇慑着。”⒊镇定,集中
- 20.
除注释义:免除注销。《隋书·食货志》:“高熲 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徵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復无定籍,难以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