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 [yuè shang]
1. 亦作“越常”。亦作“越尝”。
3. 古南海国名。
越裳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越常”。亦作“越尝”。古南海国名。
引汉 王充 《论衡·恢国》:“成王 之时, 越常 献雉。”
按,《汉书·贾捐之传》 颜师古 注引此作“越尝”。 汉 张衡 《东京赋》:“北燮 丁令,南谐 越常。”
《后汉书·南蛮传》:“交趾 之南,有 越裳国。周公 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 越裳 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越裳 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明 唐寅 《白燕》诗:“越裳 雉尾 姬周 化,瀚海乌头 汉 使归。”
越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九译释义:⒈辗转翻译。《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译,致殊俗。”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僉稽首而来王。”薛综 注:“重舌谓晓夷狄语者。九译,九度译言始至中国者也。”《晋书·文帝纪》:“虽西旅远贡,越裳 九译,义无以踰。”唐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伏乖,咿嗢九译重。”⒉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晋书·江统传》:“周公 来九译之贡,中宗 纳单于之朝。”唐 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元 耶律楚材《
- 2.
京观释义: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 《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 晋 尸以为京观。” 杜预 注:“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后汉书·皇甫嵩传》:“首获十餘万人,筑京观於城南。”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鲸鯢久已封京观,翡翠行看出 越裳 。”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口血未乾, 陈 蔡 之社为京观。”
- 3.
功泽释义:功德恩泽。《管子·宙合》:“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明 李东阳《双瑞诗序》:“二十年间,功泽所被,和气所召,将使《簫韶》之凤仪於 虞 廷,越裳 之雉贡於 周 郊。”
- 4.
生犀释义:⒈活犀牛。 《汉书·王莽传上》:“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黄支 自三万里贡生犀。”《后汉书·章帝纪》:“元和 元年春正月,中山王 焉 来朝。日南 徼外蛮夷献生犀、白雉。”李贤 注引 刘欣期《交州记》:“犀,其毛如豕,蹏有三甲,头如马,有三角,鼻上角短,额上、头上角长。”《旧唐书·南蛮传·诃陵国》:“十三年,遣使进僧祗女二人、鸚鵡、玳瑁及生犀等。”⒉以喻容貌丑陋者。《南史·恩倖传·陆验》:“验 容貌特丑,先是外国献生犀,其形甚陋,故閭里咸谓 验 为生犀。”⒊借指劲兵。唐 陆龟蒙《南征》诗:“遥知贼胆纵横破,绕
- 5.
贡雉释义:指古 越裳国 进贡白雉事。喻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语出《后汉书·南蛮传》:“周公 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 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严复《主客平议》:“夫纲常名教,凡 中国 所恃以立国明民者,亘万古而不变者也。属者之不振,正纲常名教之不张,张则格 苗 贡雉之盛,可復见於今日。”
- 6.
越尝释义:见“越裳”。
- 7.
越常释义:见“越裳”。
- 8.
越裳释义:亦作“越常”。亦作“越尝”。古南海国名。汉 王充《论衡·恢国》:“成王 之时,越常 献雉。”按,《汉书·贾捐之传》颜师古 注引此作“越尝”。汉 张衡《东京赋》:“北燮 丁令,南谐 越常。”《后汉书·南蛮传》:“交趾 之南,有 越裳国。周公 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 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唐 杜甫《诸将》诗之四:“越裳 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明 唐寅《白燕》诗:“越裳 雉尾 姬周 化,瀚海乌头 汉 使归。”
- 9.
越裳氏释义:即 越裳。《韩诗外传》卷五:“比及三年,果有 越裳氏 重九译而献白雉于 周公。”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老挝 即古 越裳氏,景 迈 二国即 八百息妇国,皆来贡象。”参见“越裳”。
- 10.
越雉释义:⒈鷓鸪的别名。 ⒉古代越裳所产的白雉。相传武王伐纣,四夷闻之,各修职贡,“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事见《太公金匮》、《后汉书·南蛮传》。后遂用为进贡典。
- 11.
风牛释义:因雌雄相诱而走失的牛。 亦喻毫不相干的事物。南朝 陈 徐陵《与杨仆射书》:“方今 越裳 藐藐,驯雉北飞;肃眘 茫茫,风牛南偃。”《隋书·礼仪志三》:“后魏 及 齐,风牛本隔,殊不寻究,遥相师祖,故 山 东之人,浸以成俗。”明 张煌言《答赵安抚书》:“倘论践土食毛之谊,于北朝原等风牛。”参见“风马牛不相及”。
- 12.
黄犀释义:《汉书·王莽传上》:“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黄支 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 度大海奉国珍。”后遂以“黄犀”为事物变化之征兆的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