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bā hè]
1. 德国作曲家。曾任教堂管风琴师、宫廷乐长。后长期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及其附属歌唱学校任乐长和教师。其创作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取16世纪以来欧洲音乐的成就。作品多以复调写成,主要有声乐作品《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器乐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古钢琴曲《法国组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巴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枝释义:⒈一茎蘖生数枝。晋 王嘉《拾遗记·前汉下》:“昭帝 始元 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⒉指从一个学科中派生出来的部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即使是著名数学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个数学的分枝的,也不一定能读懂。”
- 2.
吸饮释义:本指用嘴吸进液汁。引申指汲取,吸收。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序》:“俾 康有为 肆其雄心,纵其足迹,穷其目力,供其广长之舌,大饕餮而吸饮焉。”康有为《<大同书>甲部序》:“盖积 中国 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 及 汉、唐、宋、明 五千年之文明而尽吸饮之。”朱自清《旅路》:“春底旅路里所有的悦乐,我曾尽力用我浅量的心吸饮。悦乐到底干涸,我的力量也暗中流去。”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他是多么饥渴而且贪馋地吸饮于百花丛中,以酿制芬芳馥郁的数学蜜糖呵!”
- 3.
哥德巴赫猜想释义:德国人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的两个猜想:(1)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2)每个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中国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对证明这个猜想做过重要贡献。
- 4.
法国唯物主义释义: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西欧最进步的哲学。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 5.
浅识释义:⒈识见肤浅。 汉 徐干《中论·核辩》:“不论是非之性,不识曲直之理,期於不穷,务於必胜,以故浅识而好奇者,见其如此也。”《北史·阳固传》:“梁丘 寡智,王鮒 浅识。”邹鲁《中国同盟会》:“浅识之徒,或热血过甚,忧国过深,亦有因利乘便,图变掌权者。”⒉粗略地认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外国客人可以访问我国的一些城市,看看市容、名胜和古迹,访问厂矿公社,可以赏心悦目,浅识 中华。”
- 6.
百科全书派释义:18世纪法国一些启蒙思想家结成的一个派别。主要成员有狄德罗、伏尔泰、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因在一起编撰《百科全书》而得名。他们的哲学政治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致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神学,并且大多数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他们的活动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 7.
窰洞释义:亦作“窑洞”。就土山的山崖挖成的作为住屋的山洞或土屋。张鼎丞《整风在延安中央党校》:“延安 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 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 的窑洞能指挥全国抗 日 斗争。”徐迟《哥德巴赫猜想·石油头》:“石油头 住在 西河坝 的窑洞里。他身披一件老羊皮,上班穿着,下班盖着;晴天朝里,雨天朝外。”
- 8.
算作释义:犹当作。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文学’。”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如果也把三十八年算作一挥间,那么弹指一挥间,就已到了二○一五年了。”
- 9.
轴心国家释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结成侵略同盟的 德、意、日 三国。茅盾《雨天杂写之一》:“我不知轴心国家及受其奴役的 欧洲 各国的报纸上,是否也刊出了这一段新闻。”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几乎每天都要解放几座城市。其时法西斯轴心国家已经战败投降。”
- 10.
迈开释义:⒈向前跨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在迈开步子,向着二○○○年,本世纪末,即新世纪初,向着二十一世纪前进!”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她迈开迟疑的步子,向楼梯走去。”⒉掉转。沙汀《淘金记》十三:“白酱丹 啐了一口,把脸迈开。”沙汀《磁力》:“他很想这样说,但他迈开了脸,说了一句毫不相干的话。”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他最后轻蔑地把戴着旧毡帽的脑袋一拐,迈开了脸。”
- 11.
陈景润释义:(1933—1996)中国数学家。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1+2)的历史性成果。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他对殆素数的分布问题、华林问题等,皆有贡献。1977年任研究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6年逝世。
- 12.
陶俑释义: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我也还是可以漫游在热带亚热带沟谷雨林之下,徜徉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之间,或沉思于古动植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化石与陶俑之前。”《青年作家》1982年第7期:“难道你要我找一个 唐 代的陶俑做对象?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