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 [shàn bù]
1. 同“善否”。
3. 不,通“否”。
善不 引证解释
⒈ 同“善否”。不,通“否2”。不,一本作“否”。
引《国语·晋语一》:“若 紂 有良子而先丧 紂,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於 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 紂 之善不哉?”
善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焉者释义:《礼记·中庸》:“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郑玄 注:“下谓臣也。”朱熹 集注:“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 孔子 虽善於礼,而不在尊位也。”后以“下焉者”指次等者。
- 2.
不倦释义:不厌倦;不劳累。《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唐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清 徐士銮《宋艳·驳辨》:“公放傲其间,不復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
- 3.
不吉释义:⒈不善。《书·盘庚中》:“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孔 传:“不善不道谓凶人。”⒉不吉利。《左传·僖公四年》:“初 晋献公 欲以 驪姬 为夫人,卜之,不吉。”《史记·伍子胥传》:“随 人卜与王於 吴,不吉。”巴金《将军集·月夜》:“阿李 也很激动,他感到了一个不吉的预兆。”
- 4.
从欲释义:⒈随顺自己的意愿。《书·大禹谟》:“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孔 传:“使我从心所欲而政以治。”《荀子·大略》:“维予从欲而治。”⒉服从于自己的私欲。《左传·僖公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北齐书·幼主纪》:“后主 则不然,以人从欲,损物益己。”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⒊纵欲。《左传·昭公十三年》:“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韩诗外传》卷二:“貌美好者不以统朝涖民,而反以蛊女从欲。”三国 魏 嵇康《
- 5.
关闬释义:关塞和城郭的门户。《管子·九守》:“关閈不开,善否无原。”尹知章 注:“既不开其关閈,故善之与不善不得知其原矣。”唐 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閈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俗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覩之足矣。”
- 6.
密命释义:秘密的敕命。《晋书·闵王承传》:“仰豫密命,作镇南夏,亲奉中詔,成规在心。”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体道履仁,外和内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从容礼乐之间,特达珪璋之表。比参密命,弘益既多;及贰仪曹,升擢惟允。”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卷二:“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
- 7.
徒政释义:语本《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后因以空有好心而无善法之政为“徒政”。
- 8.
总持释义:⒈佛教语。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⒉总地掌握。
- 9.
悔懊释义:懊悔。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卷八:“﹝ 彭 孙﹞后忽射一白鹿,乃於两角间得……其祖姓名及乡居年月在焉,覩之悔懊。”唐 韩愈《荐士》诗:“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宋 柳永《法曲第二》词:“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漫悔懊。”元 无名氏《替杀妻》第三折:“便死呵,并无悔懊。”
- 10.
枕善而居释义:指守善不移。
- 11.
正五九释义:指正月、五月、九月。其说本于佛教“三长斋月”之说。谓“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 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见 宋 元照《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之三。僧人在此三月中,严持斋戒,过午不食。民间遂有“正五九”月行善不杀生之俗。至 唐 武德 年间朝廷始明令正、五、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杀。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七:“正五九仕宦者不交印,俗忌牢不可破。”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正五九不上官,自 唐 以来,有此忌矣。”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正五九月》。
- 12.
法不阿贵释义:执法者秉公处 事,不偏袒有钱有势的人。《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 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阿(ē)。
- 13.
示教利喜释义:佛教术语,智度论五十四所谓,示者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也。
- 14.
臧贿释义:贪污受贿。《左传·昭公十三年》:“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臧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 15.
长倩赠刍释义:《西京杂记》卷五:“公孙弘 以 元光 五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国人 邹长倩 以其家贫,少自资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又赠以芻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书题遗之曰:‘……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类士之立功勋,效名节,亦復如之,勿以小善不足脩而不为也。’”后以“长倩赠芻”为勉励他人从小善做起之典。唐 郑孺华《赋得生刍一束》:“孙弘 期射策,长倩 赠生芻。”
- 16.
闻善释义:谓闻知善言善行。语本《孟子·尽心上》“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於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 江 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孔子家语·六本》:“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唐 柳宗元《送从兄偁罢选归江淮诗序》:“夫闻善不慕,与聋聵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