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帛 [zá bó]
1. 用色丝织就的丝织品。
3. 古代旗帜上杂色的装饰物。
杂帛 引证解释
⒈ 用色丝织就的丝织品。
引《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赐告治病,牛酒杂帛。”
《汉书·孔光传》:“光 年七十, 元始 五年薨。 莽 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 博山侯 印綬,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
⒉ 古代旗帜上杂色的装饰物。
引《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
孙诒让 正义:“杂帛者,縿斿异色,犹《士冠礼》之杂裳,皆取不专属一色之义。”
杂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少帛释义:旗名,以杂帛为之。 《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杜预 注:“少帛,杂帛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少帛盖即小白。‘少’与‘小’,‘白’与‘帛’,古字并通。”参见“小白”。
- 2.
旃旌释义:泛指赤色旗帜。《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孔颖达 疏:“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 卫 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后何须更復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汉 班固《南巡颂》:“运天官之法驾,建日月之旃旌。”北周 庾信《郑常墓志铭》:“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
- 3.
杂帛释义:⒈用色丝织就的丝织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赐告治病,牛酒杂帛。”《汉书·孔光传》:“光 年七十,元始 五年薨。莽 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 博山侯 印綬,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⒉古代旗帜上杂色的装饰物。《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孙诒让 正义:“杂帛者,縿斿异色,犹《士冠礼》之杂裳,皆取不专属一色之义。”
- 4.
析别释义:⒈分别;离别。《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诸贵人当徙居 南宫,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綬,加安车駟马,白越三千端,杂帛二千匹,黄金十斤。”⒉犹区分,辨别。《左传·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孔颖达 疏引 三国 魏 孙炎 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