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能 [cái néng]
1. 才智和能力。
3. 指有才智和能力的人。
材能 引证解释
⒈ 才智和能力。
引《史记·佞幸列传》:“至 汉 兴, 高祖 至暴抗也,然 籍孺 以佞幸; 孝惠 时有 閎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下马此送君,高歌为君醉,含君苞材能,百工在城垒。”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 千里 ﹞尝曰:‘彼僨辕而破犂者,乌足与共事哉!’然无他材能,以资叙层累坐取卿相,同列轻之。”
⒉ 指有才智和能力的人。
引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迸书》:“次之未能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灭之声。”
材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仓卒释义:⒈亦作“仓猝”。匆忙急迫。《汉书·王嘉传》:“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宜豫畜养可成就者……临事仓卒迺求,非所以明朝廷也。”汉 王充《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宋 叶适《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取而自铸,遂致怨咨,以为破坏两州,事起仓猝。”《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事不比别样的事,仓卒不得。”清 唐孙华《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如何俳语笑仓猝,潁 滨一老犹相詆。”巴金《家》二八:“他仓卒间抓住一块木片飘浮在水上。”⒉非常事变。汉 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遭巫蛊仓卒之难。”唐 杜甫《
- 2.
伐阅释义:⒈功绩和资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汉书·车千秋传》:“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閲功劳。”颜师古 注:“伐,积功也。閲,经歷也。”《陈书·傅縡传》:“朝臣以 华 素无伐閲,竞排詆之。”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且自古之名家,考伐閲,程爵位。”⒉指记功簿册。《汉书·朱博传》:“檄到,齎伐閲诣府。”
- 3.
伐閲释义:⒈功绩和资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汉书·车千秋传》:“千秋 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閲功劳。”颜师古 注:“伐,积功也。閲,经歷也。”《陈书·傅縡传》:“朝臣以 华 素无伐閲,竞排詆之。”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名》:“且自古之名家,考伐閲,程爵位。”⒉指记功簿册。《汉书·朱博传》:“檄到,齎伐閲诣府。”
- 4.
使官释义:⒈谓利用职权。《商君书·农战》:“今上论材能智慧而任之,则智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⒉使臣。三国 魏 曹操《善哉行》:“仲尼 之世,王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他生於六一七年,十三岁(六二九年)继位,十八岁(六三四年)遣使官到 唐朝 求婚。”
- 5.
妄尉释义:《汉书·李广传》:“广 与望气 王朔 语云:‘自 汉 击 匈奴,广 未尝不在其中,而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以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 6.
婉媚释义:⒈柔顺谄媚。 《汉书·佞倖列传序》:“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説。”颜师古 注:“婉,顺也;媚,悦也。”⒉柔美。晋 干宝《搜神记》卷四:“妇年可十八九,姿容婉媚。”唐 皮日休《桃花赋》序:“余尝慕 宋广平 之为相……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艷,得 南朝‘徐庾体。’”明 沉德符《野获编·土司·土官之异》:“赵 善笔札,曾与旧知书,婉媚纤弱,全是黛奩本色。”茅盾《子夜》六:“林佩珊 出惊似的急口回答,又笑了。然而这句话的婉媚的神情也是很显然的。”
- 7.
徵问释义:征召询问。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今 淮南王 孙 建,材能高,淮南王 王后 荼、荼 子太子 迁 常疾害 建。建 父 不害 无罪,擅数捕繫,欲杀之。今 建 在,可徵问,具知 淮南 阴事。”
- 8.
泅儿释义:善游水的少年。 清 褚人穫《坚瓠九集·观潮》:“伺潮上海门,则泅儿数十,执綵旗,树画伞,踏浪翻涛,腾跃百变,以逞材能。”
- 9.
疾害释义:⒈嫉妒陷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今 淮南王 孙 建,材能高,淮南王 王后 荼、荼 子太子 迁 常疾害 建。”《公羊传·桓公十七年》“癸巳,葬 蔡桓侯”汉 何休 注:“称侯者,亦夺臣子辞也。有贤弟而不能任用,反疾害之。”⒉疾苦灾害。清 唐甄《潜书·格君》:“黄帝 治天下如治身,不使有疾害焉。”
- 10.
脱剥释义:⒈剥去;脱掉。宋 王令《梦蝗》诗:“雍雍材能官,雅雅仁义儒,脱剥虎豹皮,假借 尧 舜 趋。”《水浒传》第四十回:“当时 阮 家三弟兄都脱剥了衣服,各人插把尖刀,便钻入水里去。”《天雨花》第二回:“谁知他奶奶十分利害,知了此事,登时把媳妇脱剥衣裳,吊在树上打了一百皮鞭。”⒉同“脱膊”。元 无名氏《独角牛》第三折:“你二年无对手也,则有今年。若是再无对手呵,这银碗花红表里段匹,就都赏你。香客还未全哩,等香客来全了时,脱剥下来搦三遭。”
- 11.
讨乱释义:⒈讨伐叛乱。《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袁绍 与 瓚 书曰:‘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申之以讨乱之誓,爱过 夷 叔,分著丹青。’”唐 李德裕《论刘稹状·附太原状》:“望赐 李石 詔,且令身赴行营,於侧近徵兵讨乱。”⒉治理乱政。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能》:“威猛之政,宜於讨乱,以之治善则暴。”刘昞 注:“乱民桀逆,非威不服。”
- 12.
识鉴释义:⒈亦作“识鑑”。见地和鉴别人材能力。⒉见“识鉴”。
- 13.
辨论释义:⒈把对人进行考查后所作的鉴定加以认真分析。《礼记·王制》:“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论。”郑玄 注:“辨其论,官其材,观其所长。”孔颖达 疏:“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以王,王必以乐正所论之状授与司马,司马得此所论之状乃更论辨之,观其材能高下,知其堪任何官。”宋 欧阳修《国学试策》之一:“已詔公卿之流,博选贤良之士;而又申《周官》辨论之法,以考於贤能。”⒉辨析论说。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德操 曰”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人质所疑,君宜辨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明 沉
- 14.
采擢释义:⒈选拔。三国 魏 阮籍《诣蒋公》:“籍 无 邹 卜 之德,而有其陋,猥见採擢,无以称当。”唐 韩愈《感二鸟赋》:“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採擢荐进,光耀如此。”宋 范仲淹《举张问孙复状》:“今退隐 泰山,著书不仕,心通圣奥,跡在穷谷,伏望朝廷依赦文採擢。”⒉选拔。《晋书·武帝纪论》:“﹝ 武帝 ﹞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唐 李翱《荐士于中书舍人书》:“凡此四人,材能行义,超越流辈,自二年来閲除书,采擢后进多矣,未见胜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