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 [xīn wén]
1. 新近撰写的文章。
2. 体式新颖别致的文章。
3. 指诡异而趋时的文体、文风。
4. 新花样。
6. 犹新闻。
新文 引证解释
⒈ 新近撰写的文章。
引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适见新文,甚可观。”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因有此赠》诗:“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⒉ 体式新颖别致的文章。
引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新文生 沉 谢,异骨降 松 乔。”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敬贺新禧》:“过了一夜,又是一年,人既突变为新人,文也突进为新文了。”
⒊ 指诡异而趋时的文体、文风。
引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
⒋ 新花样。
引《红楼梦》第四五回:“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 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
⒌ 犹新闻。
引《红楼梦》第四八回:“且説 平儿 见 香菱 去了,就拉 寳釵 悄悄説道:‘姑娘可听见我们的新文没有?’”
《天雨花》第四回:“众人听了方晓得,哈哈大笑叫新文。”
国语词典
新文 [xīn wén]
⒈ 新近撰写的文章。
引南朝宋·刘庆义《世说新语·雅量》:「殷甚以为有才,语王恭:『适见新文,甚可观。』」
唐·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诗:「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⒉ 创新的文章或文体。
引唐·杜甫〈哭王彭州抡〉诗:「新文生沈谢,异骨降松乔。」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人事一》:「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
⒊ 新花样。
引《程乙本红楼梦·第四五回》:「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
⒋ 新闻,最近听到的事。
引《程乙本红楼梦·第四八回》:「且说平儿见香菱去了,就拉宝钗悄悄说道:『姑娘可听见我们的新文没有?』」
新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折书释义:按定价一折出售的廉价书籍。一折,指原价的十分之一。三十年代行销甚广,但失于粗制滥造。郑振铎《现代创作文库序》:“我认为新文学创作物要夺取大部分落后的读者,用一折书的办法来印行,是目前一个最好的手段。”阿英《敌后日记摘抄》:“有一书店,惟所售者为一折书旧小说。”
- 2.
与谋释义:参与谋划。《左传·宣公七年》:“夏,公会 齐侯 伐 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杜预 注:“与谋者,谓同志之国,相与讲议利害,计成而行之,故以相连及为文。”《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 淮南王,载以輜车,令县以次传。”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对于新文艺,不久当有一种有组织的压迫和摧残,这事情是好象连几个书店也秘密与谋的。”
- 3.
两座山论释义:屋外绿水青山,屋内金山银山,我们在这“两座山”之间自由穿行、快乐攀登,建设新家园,塑造新文明;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 4.
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一是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 5.
位置释义:⒈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大家都按指定的位置坐了下来。⒉地位:《狂人日记》在我国新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⒊指职位:谋了个科员的位置。
- 6.
八不主义释义: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
- 7.
创造社释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文学团体。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出版《创造》《创造周报》《创造社丛书》等。初期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倾向于浪漫主义,1925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 8.
删拾释义:删削捡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吕不韦 者,秦 庄襄王 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宋 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旧学待鐫磨,新文得删拾。”
- 9.
即早释义:犹及早,趁早。《白雪遗音·岭儿调·独坐黄昏》:“后遇着卖油郎,他説茫茫苦海,即早回头。”郭沫若《集外·请大家学习新文字》:“这是我们现代进步的青年每一个人都应该即早学习而采用的。”
- 10.
厚诬释义:⒈谓深加欺骗、蒙蔽。《左传·成公三年》:“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明史·高瑶传》:“迨先帝復辟,贪天功者遂加厚诬。”清 任安上《与吴拜经书》:“非 止翁老人 亲笔记载,世且谓 河 汾 贋鼎为 商 周 法物,未免厚诬。”⒉谓深加诬蔑。唐 皇甫枚《绿翘》:“鍊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翘 今必毙于毒手矣!”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余以 康先生 此说诚得儒教之真,不似前之宗教说厚诬 孔子 也。”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要说新文
- 11.
发轫释义: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发轫之作。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
- 12.
四新释义:指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和新习惯。
- 13.
四猛释义:四猛人物:今世孟贲 罗士信,铁枪大将 来护儿,四宝大将 尚师徒,八马将军 新文礼。
- 14.
大众语释义:1934年 上海 展开语文如何接近民众的讨论,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与大众有隔阂,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建设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适合大众需要的语文。大众语论战给当时废止白话、恢复文言、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以很大打击,对新文学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起了推进作用。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我对于大众语的问题,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问,也说不出什么来。”亦称“大众语文”。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反对大众语文的人,对主张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货色来看!’”
- 15.
大系释义:⒈指大的系统。⒉把某个方面的材料系统汇集,以便读者全面了解情况或查检所需资料的书,有时称为“大系”,如《中国新文学大系》。
- 16.
奔逸絶尘释义:形容跑得极快,迅速前进。绝尘,脚不沾尘土。《庄子·田子方》:“颜淵 問於 仲尼 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絶塵,而 回 瞠若乎後矣。’”成玄英 疏:“奔逸絶塵,急走也。”亦作“奔軼絶塵”。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但是我国历史,现代环境,督促吾人,不得不有奔轶绝尘的猛进。”宋云彬《因纪念鲁迅而想到章太炎》:“章太炎 却‘自崖而返’,退居于宁静的学者,鲁迅 则奔轶绝尘,‘自此远矣’。”
- 17.
奠基释义:奠定建筑物的基础:奠基石。 举行奠基典礼。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奠基的。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 18.
对跖释义:⒈犹对立。 郭沫若《再论<石鼓文>之年代·导言》:“马 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⒉指对立的地位。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杨振声 的文笔,却比《渔家》更加生发起来,但恰与先前的战友 汪敬熙 站成对蹠。”
- 19.
平民文学释义:⒈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说:‘中国 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⒉指民间文学。
- 20.
德先生释义: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
新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折书释义:按定价一折出售的廉价书籍。一折,指原价的十分之一。三十年代行销甚广,但失于粗制滥造。郑振铎《现代创作文库序》:“我认为新文学创作物要夺取大部分落后的读者,用一折书的办法来印行,是目前一个最好的手段。”阿英《敌后日记摘抄》:“有一书店,惟所售者为一折书旧小说。”
- 2.
与谋释义:参与谋划。《左传·宣公七年》:“夏,公会 齐侯 伐 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杜预 注:“与谋者,谓同志之国,相与讲议利害,计成而行之,故以相连及为文。”《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 淮南王,载以輜车,令县以次传。”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对于新文艺,不久当有一种有组织的压迫和摧残,这事情是好象连几个书店也秘密与谋的。”
- 3.
两座山论释义:屋外绿水青山,屋内金山银山,我们在这“两座山”之间自由穿行、快乐攀登,建设新家园,塑造新文明;这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 4.
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一是指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 5.
位置释义:⒈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大家都按指定的位置坐了下来。⒉地位:《狂人日记》在我国新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⒊指职位:谋了个科员的位置。
- 6.
八不主义释义: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
- 7.
创造社释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文学团体。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出版《创造》《创造周报》《创造社丛书》等。初期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倾向于浪漫主义,1925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 8.
删拾释义:删削捡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吕不韦 者,秦 庄襄王 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宋 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旧学待鐫磨,新文得删拾。”
- 9.
即早释义:犹及早,趁早。《白雪遗音·岭儿调·独坐黄昏》:“后遇着卖油郎,他説茫茫苦海,即早回头。”郭沫若《集外·请大家学习新文字》:“这是我们现代进步的青年每一个人都应该即早学习而采用的。”
- 10.
厚诬释义:⒈谓深加欺骗、蒙蔽。《左传·成公三年》:“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明史·高瑶传》:“迨先帝復辟,贪天功者遂加厚诬。”清 任安上《与吴拜经书》:“非 止翁老人 亲笔记载,世且谓 河 汾 贋鼎为 商 周 法物,未免厚诬。”⒉谓深加诬蔑。唐 皇甫枚《绿翘》:“鍊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翘 今必毙于毒手矣!”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余以 康先生 此说诚得儒教之真,不似前之宗教说厚诬 孔子 也。”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要说新文
- 11.
发轫释义: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发轫之作。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
- 12.
四新释义:指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和新习惯。
- 13.
四猛释义:四猛人物:今世孟贲 罗士信,铁枪大将 来护儿,四宝大将 尚师徒,八马将军 新文礼。
- 14.
大众语释义:1934年 上海 展开语文如何接近民众的讨论,认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与大众有隔阂,提出了“大众语”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建设一种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适合大众需要的语文。大众语论战给当时废止白话、恢复文言、提倡尊孔读经的逆流以很大打击,对新文学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起了推进作用。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我对于大众语的问题,一向未曾研究,所以即使下问,也说不出什么来。”亦称“大众语文”。鲁迅《花边文学·汉字和拉丁化》:“反对大众语文的人,对主张者得意地命令道:‘拿出货色来看!’”
- 15.
大系释义:⒈指大的系统。⒉把某个方面的材料系统汇集,以便读者全面了解情况或查检所需资料的书,有时称为“大系”,如《中国新文学大系》。
- 16.
奔逸絶尘释义:形容跑得极快,迅速前进。绝尘,脚不沾尘土。《庄子·田子方》:“颜淵 問於 仲尼 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絶塵,而 回 瞠若乎後矣。’”成玄英 疏:“奔逸絶塵,急走也。”亦作“奔軼絶塵”。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但是我国历史,现代环境,督促吾人,不得不有奔轶绝尘的猛进。”宋云彬《因纪念鲁迅而想到章太炎》:“章太炎 却‘自崖而返’,退居于宁静的学者,鲁迅 则奔轶绝尘,‘自此远矣’。”
- 17.
奠基释义:奠定建筑物的基础:奠基石。 举行奠基典礼。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奠基的。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 18.
对跖释义:⒈犹对立。 郭沫若《再论<石鼓文>之年代·导言》:“马 説与余説对蹠,甚且可云不能两立。”⒉指对立的地位。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杨振声 的文笔,却比《渔家》更加生发起来,但恰与先前的战友 汪敬熙 站成对蹠。”
- 19.
平民文学释义:⒈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说:‘中国 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⒉指民间文学。
- 20.
德先生释义: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