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同情 同情的意思
tóngqíng

同情

简体同情
繁体
拼音tóng qíng
注音ㄊㄨㄥˊ ㄑ一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 tòng,(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组词】: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3) 和,跟。【组词】:同流合污。(4) 姓。 ◎ 〔胡同〕见“胡”。

qíng,(1)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组词】: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2)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组词】:爱情。情人。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3)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组词】:情欲。发情期。(4) 私意。【组词】:情面。说情。(5) 状况。【组词】:实情。事情。国情。情形。情势。情节。

基本含义

对他人的不幸或困境感到悲痛,并表达出关怀和安慰。

同情的意思

同情 [tóng qíng]

1. 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

同情朋友的困境。

[ sympathize with; show sympathy for; compassion; ]

2. 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韩非子》

[ same nature; ]

3. 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后汉书》

[ with one heart; ]

4. 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执作同情。

[ conspire; accomplice; ]

同情 引证解释

⒈ 谓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韩非子·扬权》:“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⒉ 犹同心,一心。

《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若 虞 瓚 无閒,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 燕 蓟 之饶……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后汉书·马援传》:“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⒊ 指同心志者。

《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清 曹寅 《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诗:“此怀匪冥漠,持取问同情。”

⒋ 犹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狱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崔相国 ﹞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
《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潘四三、胡万一 到官供指……与 雷正俚 同情於 邓德四 睡处,堂上灵前将本人杀死是实。”
《元史·世祖纪六》:“凡伪造寳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

⒌ 犹常情。

明 刘基 《鱼乐轩记》:“夫恶忧患而乐无害,凡物之同情也。”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夫徇同情,则独行见遗;实多口,则廉节被黜,何也?独行者,同情之所繆;而廉节者,众口之所黜也。”

⒍ 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

叶圣陶 《隔膜·疑》:“﹝伊﹞原来不曾知道他们的悲哀,自然不能对他们有深挚的同情。”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
吴晗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昆明 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


国语词典

同情 [tóng qíng]

⒈ 同一心思。指好恶观念、意见相同。

《韩非子·扬榷》:「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史记·卷一〇六·吴王濞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⒉ 同谋、同伙。

宋·苏轼〈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岳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董西厢·卷二》:「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

⒊ 一种情绪。指对于他人的遭遇,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或是对他人的行为表示理解。

如:「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讥笑 嘲笑 憎恨 憎恶


同情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怜悯释义: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怜悯之心。 我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只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
    • 2.
      怜惜释义:同情爱护:决不怜惜恶人。

同情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嘲笑释义:用言辞笑话对方:自己做得对,就不要怕别人嘲笑。
    • 2.
      憎恨释义:厌恶痛恨:热爱人民,憎恨敌人。
    • 3.
      憎恶释义:憎恨;厌恶。恶(wù)。
    • 4.
      讥笑释义:讥讽和嘲笑:别人有缺点要热情帮助,不要讥笑。

同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释义:与已经灭亡的国家具有相同情形的国家,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
    • 2.
      东方圣人释义:古代对 中国 德才最高人物的誉称。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所指对象各异。
    • 3.
      中郎有女释义:中郎:汉蔡邕,曾官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同情董卓获罪,死于狱中,遗有一女,名琰,字文姬。指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
    • 4.
      乞怜释义:装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怜悯:摇尾乞怜。
    • 5.
      二月释义: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⒉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 6.
      于心不忍释义:表述个人心情,从心里常觉得忍不下去。 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
    • 7.
      仁爱释义: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宽厚仁爱。仁爱之心。
    • 8.
      任地释义:⒈犹任土。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⒉利用土地。⒊依据、凭借地势。
    • 9.
      任恤释义:⒈见“任恤”。⒉亦作“任卹”。谓诚信并给人以帮助同情。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郑玄注:“任,信於友道。恤,振忧贫者。”又《闾胥》:“书其敬敏任恤者。”清曾国藩《彭母曾孺人墓志铭》:“自余远游以来,每归故里,气象一变,田宅易主,生计各蹙,任恤之风日薄。”章炳麟《印度中兴之望》:“予虽非神明如蓍蔡,固知精勤任卹者必兴,而惰废凉薄者必败。”
    • 10.
      伤恻释义:悲伤同情,哀伤不忍。
    • 11.
      体恤民苦释义:指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民的辛苦,给予关心和照顾。体恤: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
    • 12.
      体恤释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体恤孤寡老人。
    • 13.
      依据释义:⒈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依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依据专家的鉴定,这是汉代的遗物。⒉作为论断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理论依据。判断要有依据。⒊以某种事物为依据:你这样说依据什么?
    • 14.
      兵来将挡释义:敌军来了,就派将官率军抵挡。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也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 15.
      冷漠无情释义: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无心去关心,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
    • 16.
      劝励释义:亦作“劝厉”。激励,勉励。《孔丛子·儒服》:“‘古之贤圣无不能饮也’……此言何生?子高 曰:‘生於嗜酒者,盖其劝厉奬戏之辞,非实然也。’”《周书·寇洛传》:“见危授命,推贤而奉,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宋 陈亮《廷对策》:“士大夫,风俗之倡也,朕所以劝励其志者不为不勤,而偷惰之习犹未尽革。”黄兴《黄花岗之役》:“并愿年年此日,永永举行纪念,追思既往,劝励方来,谅亦诸君所表同情者。”
    • 17.
      加倍释义:⒈增加跟原有数量相等的数量:产量加倍。 加倍偿还。⒉表示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加倍努力。加倍地同情。
    • 18.
      博取释义:用言语、行动取得(信任、重视等):博取欢心。博取人们的同情。
    • 19.
      博得释义:取得;得到(好感、同情等):博得群众的信任。这个电影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 20.
      变通释义: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遇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变通处理。

同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释义:与已经灭亡的国家具有相同情形的国家,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
    • 2.
      东方圣人释义:古代对 中国 德才最高人物的誉称。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所指对象各异。
    • 3.
      中郎有女释义:中郎:汉蔡邕,曾官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同情董卓获罪,死于狱中,遗有一女,名琰,字文姬。指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
    • 4.
      乞怜释义:装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怜悯:摇尾乞怜。
    • 5.
      二月释义: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⒉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 6.
      于心不忍释义:表述个人心情,从心里常觉得忍不下去。 多表示对受害者的同情。
    • 7.
      仁爱释义: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宽厚仁爱。仁爱之心。
    • 8.
      任地释义:⒈犹任土。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⒉利用土地。⒊依据、凭借地势。
    • 9.
      任恤释义:⒈见“任恤”。⒉亦作“任卹”。谓诚信并给人以帮助同情。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郑玄注:“任,信於友道。恤,振忧贫者。”又《闾胥》:“书其敬敏任恤者。”清曾国藩《彭母曾孺人墓志铭》:“自余远游以来,每归故里,气象一变,田宅易主,生计各蹙,任恤之风日薄。”章炳麟《印度中兴之望》:“予虽非神明如蓍蔡,固知精勤任卹者必兴,而惰废凉薄者必败。”
    • 10.
      伤恻释义:悲伤同情,哀伤不忍。
    • 11.
      体恤民苦释义:指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民的辛苦,给予关心和照顾。体恤: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
    • 12.
      体恤释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体恤孤寡老人。
    • 13.
      依据释义:⒈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论断的前提或言行的基础:依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依据专家的鉴定,这是汉代的遗物。⒉作为论断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理论依据。判断要有依据。⒊以某种事物为依据:你这样说依据什么?
    • 14.
      兵来将挡释义:敌军来了,就派将官率军抵挡。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也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 15.
      冷漠无情释义: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无心去关心,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
    • 16.
      劝励释义:亦作“劝厉”。激励,勉励。《孔丛子·儒服》:“‘古之贤圣无不能饮也’……此言何生?子高 曰:‘生於嗜酒者,盖其劝厉奬戏之辞,非实然也。’”《周书·寇洛传》:“见危授命,推贤而奉,此而不赏,何以劝励将来?”宋 陈亮《廷对策》:“士大夫,风俗之倡也,朕所以劝励其志者不为不勤,而偷惰之习犹未尽革。”黄兴《黄花岗之役》:“并愿年年此日,永永举行纪念,追思既往,劝励方来,谅亦诸君所表同情者。”
    • 17.
      加倍释义:⒈增加跟原有数量相等的数量:产量加倍。 加倍偿还。⒉表示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加倍努力。加倍地同情。
    • 18.
      博取释义:用言语、行动取得(信任、重视等):博取欢心。博取人们的同情。
    • 19.
      博得释义:取得;得到(好感、同情等):博得群众的信任。这个电影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 20.
      变通释义: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遇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变通处理。

同情造句

1.我们对于他客死他乡的遭遇,表示同情

2.怎么心烦意乱不能自已我都寄予极大同情

3.起义军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越来越强烈。

4.这是因为大家的同情心所致还是乐极生悲的喜好所归?

5.他因处事不公而陷入众叛亲离的危机,完全是咎由自取,无可同情

6.这种十恶不赦的歹徒,你还要同情他?

7.当然大家都会同情我,但他们也会对我另眼相看。

8.他会身陷囹吾,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9.一个想笑的鬼脸使同情他的女士们哭笑不得。

10.小樊母子孤儿寡妇,实在可怜,令人同情

11.这事放在你身上,将心比心怎么样?你应该同情别人才是。

12.你看他那急不可待的样子,真令人同情

13.这个遭遇坎坷的女青年愁肠百结,郁郁不欢的样子,真是令人同情

14.她那楚楚可怜的模样,真令人同情

15.她装出楚楚可怜的样子,来博取人们同情

16.你是觉得正中下怀呢,还是对她表示同情

17.对他的讲话,人们群起而攻之,没有任何人表示同情

18.这很难引起我的同情这使我胆战心惊;但我还是不愿就这么离开他。

19.这是他自作自受,老天要处罚他,不值得同情

20.对于这些自取其咎的人不予同情

同情(tongq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同情是什么意思 同情读音 怎么读 同情,拼音是tóng qíng,同情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同情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