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口岸 口岸的意思
kǒuàn

口岸

简体口岸
繁体
拼音kǒu àn
注音ㄎㄡˇ 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àn,(1) 水边的陆地。【组词】:河岸。上岸。两岸。(2) 高大。【例句】:伟岸(魁伟,高直)。魁岸。(3) 高傲。【例句】:岸忽(傲慢)。傲岸。(4) 头饰高戴,前额外露。【例句】:岸帻(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不拘束)。(5) 古同“犴”,乡间牢狱。

基本含义

指港口或边境口岸,也可引申为交通要道或关键地点。

口岸的意思

口岸 [kǒu àn]

1. 对外通商的港口,也泛指两国边境设立的过境或贸易的地点。

通商口岸。

[ port; ]

2. 堤岸。

邻省水涨,洪泽湖倒灌,上段口岸冲决,我可有什么法子呢?——《儿女英雄传》

[ embankment; ]

口岸 引证解释

⒈ 堤岸。

《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邻省水涨, 洪泽湖 倒灌,上段口岸衝决,我可有什么法子呢?”

⒉ 港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臺湾 口岸故巨,其西则 淡水,山石林立,不可泊舟,惟东南有水瀠折而下,可通舟楫。”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於是提倡为锁港闭关之説,以通商为大变,以开口岸为大蠹。”
《人民文学》1982年第10期:“香港,这个国际化的口岸,若论它的经济繁荣,其实也是近一二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


国语词典

口岸 [kǒu àn]

⒈ 港口。

如:「上海是我国著名的通商口岸。」

港口


口岸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港口释义:位于江、河、湖、海沿岸,具有一定自然条件和码头设施,供船舶来往停靠、办理客货运输或其他专门业务的地方。

口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地两检释义: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边境口岸,在同一处地点完成两地的出境与入境检查、检疫手续。 就是联合办公、各行其是。是由双方出入境管理人员(边检、海关、检验检疫)在同一地点、同时联合执行出入境检查,实行“一站式”检查,两地出入境管理人员独立运作,互不隶属,双方口岸单位在同一地点,按各自查验标准,共同对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实行联合检查,所谓“停一次车,过四道关”。
    • 2.
      中巴公路释义:从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塔科特。因翻越喀喇昆仑山脉,又称喀喇昆仑公路。全长1036千米,中国境内喀什至红其拉甫达坂口岸长420千米。1979年建成通车。是联系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国际公路干线。
    • 3.
      中英烟台条约释义:又称《芝罘条约》。英国借口马嘉理案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在烟台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可派员入云南通商与调查;英人可经甘肃、青海、四川进入西藏,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在租界免征厘金,在内地只收子口税,免其他内地税。这个条约扩大了英国在华特权,并使英国得以侵入中国云南、西藏地区。
    • 4.
      五口通商释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故名。
    • 5.
      五定班列释义:货运“五定”班列,指在主要城市、港口、口岸间铁路干线上组织开行的“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定价(运输价格)”的快速货物列车,它包括集装箱“五定”班列和普通货物“五定”班列两种组织形式。
    • 6.
      保税区释义:经主权国家的海关批准,在其海港、国际机场或其他口岸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口手续就可长期储存的区域。
    • 7.
      免税商店释义:经海关核准设立在机场、港口、车站和边境口岸,向已办完出境手续和尚未办入境手续的旅客销售免税商品的商店。通常都规定每一旅客可购免税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限额。
    • 8.
      关道释义:⒈犹要道。 《隋书·天文志上》:“江星不具,天下津河关道不通。”⒉清 代管理海关事务的道员。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此三等人如来 中国,必先在 英 请领执照,到口岸呈 英 领事请验,知照关道,便同 英 民一样看待。”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应请明定章程,择三品以上官员曾任关道熟悉情形者为总税务司。”
    • 9.
      南洋大臣释义:官名。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1861年 清 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五口通商大臣。1866年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由两 江 总督兼任,管理东南沿海及 长江 沿岸各口岸通商、交涉事务。参见“南洋”。
    • 10.
      南海舶释义:古代称航行至我国口岸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为“南海舶”。
    • 11.
      口岸释义:港口:通商口岸。口岸城市。
    • 12.
      天津条约释义: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琼州、淡水、台南、潮州、登州、牛庄(开埠时后三处改为汕头、烟台、营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有权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由外国人掌管中国的海关;允许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自由“传教”,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确立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等。
    • 13.
      子口税释义:旧 中国 海关征收的一种国内关税。凡进口洋货运销 中国 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值百抽五的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缴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代替内地关、卡应征的各种捐税称“子口税”。子口税的开征,始于1858年 中 英《天津条约》的规定,其目的为便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 内地倾销洋货和掠夺原料。1931年,子口税与厘金同时废止。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有代用护照包送无运照之土货者。且同一土货,由 香港 来,则准其报半税,无釐捐,若由 粤 省来,则不
    • 14.
      客邮释义:⒈驿站的旅舍。宋 沉遘《和中甫新开湖》:“渺渺春波百里浮,昔游曾是一扁舟。十年人事都如梦,犹识河边旧客邮。”⒉旧时在 中国 领土上设立的外国邮局。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日、德、俄 等国先后在 中国 沿海口岸及一些大中城市私设邮局,侵犯 中国 主权,后经斗争,自1917年陆续撤销。
    • 15.
      总税务司释义:旧 中国 各口岸主管海关税务的官员称税务司;统管全国海关的官员称总税务司。咸丰 九年(1859年)英国 人 李泰国 任总税务司,此后九十年间,总税务司一职始终为帝国主义分子所把持。解放后,中国 人民自己掌握了海关,取消总税务司和税务司。《清会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为总理衙门所派,其各关税务司则由总税务司酌设,及各项办公外国人等均责成总税务司管理,凡关税由税务司经徵。”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奕訢 掌握了总理衙门以后,与外国侵略者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且任命 英国 人为总税务司。”
    • 16.
      换钱党释义:深圳罗湖口岸出现专骗香港人的“换钱党”,“拉客仔”伙同“白牌车”司机,游说港客登车后,途中要求乘客先付车钱,并多次诬蔑乘客所付百元人民币为假钞,要求退换时伺机“偷龙转凤”,不少乘客“中招”。
    • 17.
      掠卖华工释义: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将中国东南沿海的贫苦劳动人民诱骗贩卖到殖民地去的活动。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公开在中国一些口岸设立洋行,经营这种“苦力贸易”。华工大多被装在称为“浮动地狱”的船上运往美、澳等洲,卖给农场主或资本家从事奴隶劳动。
    • 18.
      新关释义:即海关。清 末称旧有征收国内货物税的关卡为常关;在通商口岸设立征收国境进出口税和商船吨税的税关为海关,又称“新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自从父亲死后,便考入新关,充当供事,捱了七八年,薪水倒也加到好几十两一月了。”
    • 19.
      洋关释义:鸦片战争后,清 政府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海关。后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
    • 20.
      炮台释义:旧时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构筑的供发射火炮的永久性工事。

口岸(ko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口岸是什么意思 口岸读音 怎么读 口岸,拼音是kǒu àn,口岸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口岸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