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 [fēng yān]
1. 烽火台报警之烟。
英[beacon; beacon-fire;]
烽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亦借指战争。见“烽烟”。
引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广陵 京口,烽烟相望。”
唐 姚合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 雟州 路,无復有烽烟。”
宋 欧阳修 《寄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青山号令传。”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好东西歌》:“南边整天开大会,北边忽地起烽烟。”
国语词典
烽烟 [fēng yān]
⒈ 烽火燧烟,代称战争。
引宋·欧阳修〈寄渭州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千山号令传。」
清·王鹏运〈八声甘州·是男儿万里惯长征〉词:「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
烽烟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焰火释义:烟火(yān·huo)。
- 2.
火食释义:⒈谓吃熟食。⒉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⒊举火煮饭。⒋伙食,日常饭食。
- 3.
人烟释义:指人家;住户(烟:炊烟):人烟稠密。荒无人烟。
- 4.
烟火释义:⒈旧时指祭祀祖先的事,借指后嗣:绝了烟火。 ⒉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或同时变幻出各种景物而供人观赏的东西,主要是在火药中掺入锶、锂、铝、钡、镁、钠、铜等金属盐类,并用纸裹成,种类不一。也叫烟花、焰火。
- 5.
烽火释义:⒈古代边防报 警时所烧的烟火。⒉比喻战火或战争。
- 6.
战火释义:指战争(就其破坏作用和带来的祸害而言):战火纷飞。
- 7.
狼烟释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 古代边防用狼粪燃烧生烟以报警。后来常用狼烟指战乱:狼烟四起。
烽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燧释义:⒈燃起火把。 ⒉燃起告警烽烟。
- 2.
云路火释义:烽火。因其烽烟高达云霄,故称。
- 3.
兵机释义: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 《吴子·图国》:“吴起 儒服以兵机见 魏文侯。”《北齐书·唐邕传》:“显祖 频年出塞,邕 必陪从,专掌兵机。”《前汉书平话》卷上:“见班部中 萧何 奏曰:‘陈稀 兵机深厚,谋计多能,不在 韩信 之后,有鬼神之机。在朝将相,尽皆老矣……我王圣鉴,欲擒 陈稀,除非 韩信 也。’”清 蒋士铨《桂林霜·粤氛》:“烽烟起,谁识兵机?”陈毅《赣南游击词》:“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 4.
匝地烟尘释义:匝地:遍地;烟尘: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到处都能看到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形容兵荒马乱的混乱景象。
- 5.
同仇释义:⒈谓共同赴敌;对敌人表示共同的愤慨。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与子同仇。”《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初,鲁肃 尝劝 孙权 以 曹操 尚存,宜且抚辑 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清 陈梦雷《李葆甫传》:“吾义不与贼俱生,孰能与我同仇者乎?”周恩来《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审问毕,回至看守所,五同志齐唱《国际歌》,以赋同仇,直影响了全所。”⒉指共同赴敌者。朱德《出太行》诗:“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 6.
堠烟释义:烽烟。
- 7.
夕烽释义:边塞烽烟,在傍晚点燃,以报平安。
- 8.
奸命释义:亦作“姦命”。违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 之战,晋 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 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杜预 注:“掌此三事而不脩,为奸军令。”陆德明 释文:“奸,音干。”《新唐书·史孝章传》:“宪诚 得 魏,迁士曹参军。孝章 见父(宪诚)数奸命,内非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元 时亦输粟以供 上都,其后兼之海运,然当羣众姦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絶,惟有束手就困耳。”
- 9.
战鬭释义:⒈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国语·晋语四》:“偃 也闻之:‘战鬭,直为壮,曲为老。’未报 楚 惠而抗 宋,我曲 楚 直。”《后汉书·杨震传》:“三边震扰,战鬭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復给。”唐 杜甫《昼梦》诗:“安得务农息战鬭,普天无吏横索钱。”清 金农《闻喜县中早发因纪长歌》:“当年 韩 赵 空战鬭,时清安有烽烟惊。”巴金《军长的心》:“可是战斗前的准备工作,不论大小,他都要过问。”⒉泛指争斗,斗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鬭。”唐 韩愈《贞女峡》诗:“江盘峡束
- 10.
氛烟释义:犹烽烟。 喻战火。
- 11.
烟埃释义:⒈亦作“烟埃”。 尘埃;灰烬。⒉指云烟雾气。⒊烽烟和战尘。喻战乱。
- 12.
烟尘释义:⒈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细小的粉尘颗粒。⒉烽烟和征尘。借指战争。⒊指人口稠密的地方。
- 13.
烟斥释义:烽烟和斥候。古以斥候望烽烟,有警则报之。
- 14.
烟氛释义:⒈亦作“烟氛”。 燃烧所生的烟火气。古亦指燔柴祭天。⒉烟霭云雾。⒊烽烟。指战乱或战争形势。
- 15.
烟烽释义:烽烟。指战火。
- 16.
烽火台释义:也叫狼烟台。古代为燃烧烽烟报警而在边境上所筑的高台。
- 17.
烽烟释义:烽火:烽烟四起。
- 18.
竈火释义:炊烟。唐 骆宾王《晚泊蒲类》诗:“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 19.
素秋释义:⒈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汉 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唐 杜甫《秋兴》诗之六:“瞿唐峡 口 曲江 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宋 欧阳修《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朱德《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战局时局》:“兴安岭 下 楚江 头,万里烽烟接素秋。”参见“素商”。⒉比喻衰老、迟暮。晋 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无老成,厠彼日新。
- 20.
鷰颔释义:《后汉书·班超传》载:东汉 名将 班超 从小立大志,以取封侯,相士说他“燕頷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 西域 三十一年,建功立业,官至 西域 都护,封 定远侯。后遂以“鷰頷”指立军功于异域之志。《梁书·元帝纪》:“岂直 燕 垂寒谷,积黍自温,寧可堕此玄苗,坐飡红粒,不植鷰頷,空候蝉鸣。”宋 王禹偁《允边上节度使入觐批答》:“况闻刁斗无声,烽烟罢警,足可别 云中 之巨镇,归日下之 长安,慰予鷰頷之思,遂尔 雁门 之恳。”
烽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燧释义:⒈燃起火把。 ⒉燃起告警烽烟。
- 2.
云路火释义:烽火。因其烽烟高达云霄,故称。
- 3.
兵机释义:用兵的机谋;军事机要。 《吴子·图国》:“吴起 儒服以兵机见 魏文侯。”《北齐书·唐邕传》:“显祖 频年出塞,邕 必陪从,专掌兵机。”《前汉书平话》卷上:“见班部中 萧何 奏曰:‘陈稀 兵机深厚,谋计多能,不在 韩信 之后,有鬼神之机。在朝将相,尽皆老矣……我王圣鉴,欲擒 陈稀,除非 韩信 也。’”清 蒋士铨《桂林霜·粤氛》:“烽烟起,谁识兵机?”陈毅《赣南游击词》:“日落西,集会议兵机。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立即就迁居。”
- 4.
匝地烟尘释义:匝地:遍地;烟尘: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到处都能看到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形容兵荒马乱的混乱景象。
- 5.
同仇释义:⒈谓共同赴敌;对敌人表示共同的愤慨。 《诗·秦风·无衣》:“脩我戈矛,与子同仇。”《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初,鲁肃 尝劝 孙权 以 曹操 尚存,宜且抚辑 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清 陈梦雷《李葆甫传》:“吾义不与贼俱生,孰能与我同仇者乎?”周恩来《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审问毕,回至看守所,五同志齐唱《国际歌》,以赋同仇,直影响了全所。”⒉指共同赴敌者。朱德《出太行》诗:“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 6.
堠烟释义:烽烟。
- 7.
夕烽释义:边塞烽烟,在傍晚点燃,以报平安。
- 8.
奸命释义:亦作“姦命”。违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城濮 之战,晋 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 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杜预 注:“掌此三事而不脩,为奸军令。”陆德明 释文:“奸,音干。”《新唐书·史孝章传》:“宪诚 得 魏,迁士曹参军。孝章 见父(宪诚)数奸命,内非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元 时亦输粟以供 上都,其后兼之海运,然当羣众姦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絶,惟有束手就困耳。”
- 9.
战鬭释义:⒈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国语·晋语四》:“偃 也闻之:‘战鬭,直为壮,曲为老。’未报 楚 惠而抗 宋,我曲 楚 直。”《后汉书·杨震传》:“三边震扰,战鬭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復给。”唐 杜甫《昼梦》诗:“安得务农息战鬭,普天无吏横索钱。”清 金农《闻喜县中早发因纪长歌》:“当年 韩 赵 空战鬭,时清安有烽烟惊。”巴金《军长的心》:“可是战斗前的准备工作,不论大小,他都要过问。”⒉泛指争斗,斗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鬭。”唐 韩愈《贞女峡》诗:“江盘峡束
- 10.
氛烟释义:犹烽烟。 喻战火。
- 11.
烟埃释义:⒈亦作“烟埃”。 尘埃;灰烬。⒉指云烟雾气。⒊烽烟和战尘。喻战乱。
- 12.
烟尘释义:⒈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细小的粉尘颗粒。⒉烽烟和征尘。借指战争。⒊指人口稠密的地方。
- 13.
烟斥释义:烽烟和斥候。古以斥候望烽烟,有警则报之。
- 14.
烟氛释义:⒈亦作“烟氛”。 燃烧所生的烟火气。古亦指燔柴祭天。⒉烟霭云雾。⒊烽烟。指战乱或战争形势。
- 15.
烟烽释义:烽烟。指战火。
- 16.
烽火台释义:也叫狼烟台。古代为燃烧烽烟报警而在边境上所筑的高台。
- 17.
烽烟释义:烽火:烽烟四起。
- 18.
竈火释义:炊烟。唐 骆宾王《晚泊蒲类》诗:“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 19.
素秋释义:⒈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汉 刘桢《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唐 杜甫《秋兴》诗之六:“瞿唐峡 口 曲江 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宋 欧阳修《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清 唐孙华《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朱德《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战局时局》:“兴安岭 下 楚江 头,万里烽烟接素秋。”参见“素商”。⒉比喻衰老、迟暮。晋 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无老成,厠彼日新。
- 20.
鷰颔释义:《后汉书·班超传》载:东汉 名将 班超 从小立大志,以取封侯,相士说他“燕頷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 西域 三十一年,建功立业,官至 西域 都护,封 定远侯。后遂以“鷰頷”指立军功于异域之志。《梁书·元帝纪》:“岂直 燕 垂寒谷,积黍自温,寧可堕此玄苗,坐飡红粒,不植鷰頷,空候蝉鸣。”宋 王禹偁《允边上节度使入觐批答》:“况闻刁斗无声,烽烟罢警,足可别 云中 之巨镇,归日下之 长安,慰予鷰頷之思,遂尔 雁门 之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