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致君 致君的意思
zhìjūn

致君

简体致君
繁体
拼音zhì jūn
注音ㄓˋ ㄐㄩㄣ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送给,给予。【例句】: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2) 招引,使达到。【组词】: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3) 样子,情趣。【组词】:大致。别致。景致。兴(xìng )致。(4) 细密,精细。【组词】:致密。精致。

jūn,(1)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组词】:君主。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2) 古代的封号。【组词】: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3) 对对方的尊称。【组词】:张君。诸君。

基本含义

致君意为向君主表达忠诚、效命于君主。

致君的意思

致君 [zhì jūn]

1. 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致君 引证解释

⒈ 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

《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 尧 舜 上,再使风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荆公 自以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尽底藴,欲成致君之业。”


致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休和释义:⒈安定和平。《左传·襄公九年》:“若能休和,远人将至。”汉 蔡邕《协和婚赋》:“唯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张铣 注:“休和,谓祸乱已平,兵戈不用,故致之使休息和平也。”《旧唐书·玄宗纪上》:“致君亲於 尧 舜,济黔首於休和。”⒉犹言平息了事。宋 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元典章·吏部三·投下》:“管人户 朱全祜 駈男 朱得兴 奸诱 班四 駈妇 腊梅,在逃促获,受钱私下休和。”元 尚仲明《三夺
    • 2.
      嘉惠释义:敬辞,称别人所给予的恩惠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贶也。--《左传.昭公七年》承蒙嘉惠,不胜感激。
    • 3.
      安民济物释义:安抚百姓。旧时用来形容朝廷大臣的抱负。[济:救助。物:指人,公众。] 书证:五代·吴越·罗隐《谗书》第四卷:“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
    • 4.
      宗伯释义:官名。周 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周礼·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郑玄 注:“宗伯,主礼之官。”《国语·郑语》“以佐 尧 者也”三国 吴 韦昭 注:“秩宗之官,於 周 为宗伯,汉 为太宰,掌国祭事。”唐 皎然《赠李中丞洪》诗:“顿了空王旨,仍高致君策。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宋 苏轼《三马图赞》:“西蕃有贡骏马汗血者,有司以非入贡岁月,留其使与马於边。
    • 5.
      宠灵释义:恩宠光耀;使得到恩宠福泽。《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宠灵 楚国,以信 蜀 之役,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孔颖达 疏:“言开其恩宠赐以威灵以及 楚国。”南朝 梁 江淹《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辞阙表》:“臣过承宠灵,閔默假日,徒抱皇慈,无充横草。”宋 王安石《贺致政文太师启》:“萧何 汉 之宗臣,方叔 周 之元老,宠灵莫二。”明 唐顺之《与严介溪相公书》:“顺之 此行,荷国宠灵,并承门下指教,深惧不能称任。”清 龚自珍《尊史三》:“要知古之人所以宠灵史氏,镇抚王室,以增天
    • 6.
      寿民释义:⒈谓造福于民。《管子·轻重己》:“教民樵室钻鐩,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宋 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仕人利俗致君寿民者,其政不用。”⒉长寿的人。有时特指男性长寿者。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圣贤人事下》:“病变而药不变,嚮之寿民,今为殤子矣。”《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寿民给予‘昇平人瑞’字样,寿妇给予‘贞寿之门’字样。”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定例:凡寿民、寿妇年登百岁者,由本省督抚题请恩赏,奉旨给扁建坊,以昭人瑞。”
    • 7.
      小朝释义:⒈古代人臣晋见君主的寻常朝会,和“大朝”对言。《隋书·礼仪志七》:“﹝胡帽﹞ 后周 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隋书·何稠传》:“此乃晦朔小朝之服。”⒉小朝廷,小国家。《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景 既割地称臣,有语及朝廷为大朝者,梦锡(常梦锡)大笑曰:‘君等尝欲致君如 尧 舜,今日自为小朝邪?’”清 钱大昕《岳忠武墓》诗:“小朝誓表和亲日,大将圜扉絶命年。”严复《原强》:“忽必烈 汗荐食小朝,混一华夏。”
    • 8.
      尝禘释义:《国语·鲁语上》:“先臣 惠伯 以命於司里,尝、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
    • 9.
      磐固释义:如磐石般稳固。形容不可动摇。《魏书·刑罚志》:“以帝宗磐固,周布於天下,其属籍疏远,荫官卑末,无良犯宪,理须推究。”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儻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磐固基本,一旦王道復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由今相府致君之功也。”清 林则徐《尖沙嘴涌添建炮台折》:“官涌偏南一山,前有石排一段,天生磐固。”
    • 10.
      笺天释义:行文以祭告上天。唐 陆龟蒙《奉酬苦雨见寄》诗:“初悲溼翼何由起,末欲牋天叩天耳。”宋 陆游《冬晴日得闲游偶作》诗:“牋天有事君知否,山乞柴荆到死闲。”宋 刘克庄《洞仙歌·和居厚弟韵》词:“古来稀七十,添许多年,赢得牋天致君事。”
    • 11.
      自期释义:⒈自己期望;自许。 唐 韩愈《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上承凤皇恩,自期永不衰。”宋 陆游《书怀》诗:“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金史·文艺传下·李纯甫》:“纯甫 为人聪敏,少自负其材,谓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赋》,以 诸葛孔明、王景略 自期。”明 张居正《再辞恩命疏》:“卿以古人自期,致君安国,不计爵禄,朕所深信。”⒉自订期限。三国 魏 曹植《杂诗》之三:“自期三年归,今已歷九春。”宋 苏辙《四十一岁岁莫日歌》:“脂车秣马试长道,一日百里先自期。”⒊自己认定;自认为。清 钮琇《觚賸续编·总戎佳论》:“
    • 12.
      致主释义:犹致君。
    • 13.
      致胙释义:⒈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国语·齐语》:“葵丘 之会,天子使 宰孔 致胙於 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於 文 武,使 孔 致胙。’”韦昭 注:“胙,祭肉也。”《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秦 人富强,天子致胙於 孝公。”《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奉 汉帝 为 山阳公 ……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於太庙,致胙。”⒉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国语·鲁语上》“尝、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韦昭 注引 贾 唐 二君曰:“臣祭,致肉於君,谓之致胙。”《周礼·天官·
    • 14.
      裹鲊帖释义:晋 王羲之《王右军集》卷二:“裹鮓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弗难。”世称《裹鮓帖》。
    • 15.
      询访释义:⒈征询访问。 《后汉书·李固传》:“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羣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唐 韩愈《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凡所询访,皆合大猷。”清 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为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则芻蕘葑菲,均可备询访於輶轩。”⒉查访。明 海瑞《申海南道陈双山文》:“询访未的,妄信人言。”清 张之洞《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五日致兼湖广总督端方电》:“请密加询访,如确有识认 沉克諴 之人,迅速资遣来京,令其辨认,以别真伪。”

致君(zhij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致君是什么意思 致君读音 怎么读 致君,拼音是zhì jūn,致君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致君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