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书 [xiāng shū]
1. 家信。
3. 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乡书 引证解释
⒈ 家信。
引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
元 揭傒斯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
⒉ 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
引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
《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国语词典
乡书 [xiāng shū]
⒈ 家书。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韦庄〈章台夜思〉诗:「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也作「乡信」。
乡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竹林寺释义:噶丹东竹林寺,坐落在德钦县奔子栏乡书松村南永干顶东坡上,距中甸县城约105km,距乡驻地奔子栏23km,滇藏公路从寺后横穿山腰而过,汽车可直达寺内,且常年四季通行无雪阻。
- 2.
乡书释义:⒈家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元 揭傒斯《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 3.
乡书难寄释义: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 4.
乡老书释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后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宋 杨万里《古风送刘季试艺南宫》:“此郎轩轩千里驹,槐花再登乡老书。”槐花,代指科举。参见“乡书”。
- 5.
刻心释义:谓铭记于心。 唐 韩愈《上贾滑州书》:“是宜小子刻心悚慕,又焉得不感而鸣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大慙,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夫 康 梁,同一鼻孔出气者也。康 既刻心写腹以表白其保皇之非伪,而 梁 未与之决絶,未与之分离。”
- 6.
户长释义:宋 代负责督催赋税的乡官。 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四:“有一村,多豪户,税不可督,所差户长輒逃去。”《宋史·食货志上五》:“役法:役出於民,州县皆有常数。宋 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少吏论》:“韩淲《涧泉日记》云:‘罢里正,而以催科之事委之户长。至有逃亡,使之偿补。为户长者,诚为可悯。’案,‘户长’,今改‘里书’、‘图差’。”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
- 7.
无由释义:无从;没有门径或机会:相见无由。乡书无由达。
- 8.
私醖释义:私人秘密酿酒。宋 岳珂《桯史·汪革谣谶》:“尝登乡书,以财豪乡里,为官榷坊酤,以捕私醖入民家,格鬭杀人。”《辽史·耶律制心传》:“有捕获私醖者,一饮而尽,笑而不詰。”
- 9.
耆长释义:亦称“耆户长”。古代差役名,职司逐捕盗贼。《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庚子,詔诸州併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胡三省 注:“耆,老也,每团以老者三人为之长。”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绍圣 元年,耆户长、壮丁復雇募法,不许以保正长、保丁充代。”《宋史·食货志上五》:“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耆长、弓手、壮丁以逐捕盗贼,今弓兵捕盗之类。”
- 10.
职役释义:⒈犹职事。 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唐 白居易《首夏病间》诗:“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羈。”《水浒传》第一一八回:“汝是 宋江 手下甚人?有何职役?今番为甚来献粮投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不懂得跑街是个甚么职役,先要问明。”⒉古代官府分派民户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的徭役。唐 大中 九年(公元855年)令州县作差科簿,按户等轮差。宋 职役分四类:(1)供应官物的,如衙前;(2)督课赋税的,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3)逐捕盗贼的,如耆长、弓手、壮丁等;(4)供官府使唤的,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熙
- 11.
诬妄释义:⒈谓以不实之词蒙骗人。清 方苞《辨明堂位》:“以是观之,凡言 成王 幼者,皆 莽 歆 之诬妄也。盖欲言 周公 践阼,则不得不言 成王 幼不能践阼耳。”鲁迅《坟·论睁了眼看》:“凡有缺陷,一经作者粉饰,后半便大抵改观,使读者落诬妄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⒉谓以不实之词冤枉别人。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裹足》:“查立法太严,或混将元年以前所生者捏为元年以后,诬妄出首,牵连无辜,亦未可知。”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公等何不一察实情,而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己之欲推人之欲,而诬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