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 [zhōng hé]
1. 使中和。
例用酸中和碱。
英[ neutralize; ]
2. 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例酸碱中和。
英[ neutralization; ]
中和 引证解释
⒈ 同“中和”。
引《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清 赵翼 《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
⒉ 中正平和。
引《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杨倞 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⒊ 道教语。指元气。
引《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⒋ 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国语词典
中和 [zhōng hé]
⒈ 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
引《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⒉ 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⒊ 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民国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为中和区。在建设上,一度落后永和甚多,自华中桥通车后,发展迅速,已能与永和并驾齐驱,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车后,更加速了繁荣。境内名胜古迹首推圆通寺。
中和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加剧释义:加深严重程度:病势加剧。矛盾加剧。
中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令节释义:唐 德宗 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旧唐书·德宗纪下》:“﹝ 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汉 崇上巳,晋 纪重阳……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德宗》:“贞元 四年九月,赐宴 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
- 2.
三大殿释义:清 宫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之合称。
- 3.
三殿释义:⒈即 唐 大明宫 之 麟德殿。《玉海·宫室·唐三殿》:“三殿 者,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结邻 鬱仪楼 即 三殿 之东西廊也。”唐 杜甫《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诗:“詔从 三殿 去,碑到百蛮开。”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十三年,公与 忠武军 节度使司空 光颜、邠寧 节度使尚书 釗,俱来朝,上为之燕 三殿。”⒉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宋 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清 昭槤《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至 顺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设 中和殿、保和殿
- 4.
三气释义:⒈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⒉指天、地、人之气。⒊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⒋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⒌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
- 5.
东坡书院释义:宋 著名文学家 苏轼 贬谪 儋州 时游乐和讲学的旧址。 始建于 元 延祐 年间。在今 海南省 儋县 中和镇,为 海南岛 的重要古迹之一。
- 6.
中和乐释义:唐 乐曲名。 宋 王溥《唐会要·诸乐》:“﹝ 贞元 十二年﹞ 昭义 节度使 王虔休 献《继天诞圣乐》一曲……以叶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 刘玠,流落至 潞州,虔休 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於此。”
- 7.
中和殿释义:北京 故宫 三大殿之一。在 太和殿 后,保和殿 前。明 初建,原名 华盖殿,后改名 中极殿。清 顺治 二年(1645年)重建,改名 中和殿。为帝王举行大典时演习礼仪之地。
- 8.
中和节释义:唐德宗 贞元 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 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 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宋 杨万里《二月一日郡圃寻春》诗:“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
- 9.
中和茶艺吧释义:使其中和。
- 10.
中和释义:⒈酸和碱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生成的物质失去酸和碱的性质。⒉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⒊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叫中和。⒋使中和,泛指折中性质不同的事物,使各自都保留一部分特性,同时也丧失一部分特性:中和不同意见。
- 11.
中声释义:⒈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诗》,定其中声,得三百篇。”⒉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
- 12.
中考释义:高中和高中程度专科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
- 13.
丰祠释义:高大的祠堂。前蜀 杜光庭《青城山丈人殿功毕安土地醮词》:“敞丰祠於炎 汉 之年,旌懿号於中和之日。”清 沉道映《舟泊富林谒陈大樽先生墓》诗:“未见丰祠传俎豆,空留皎日照衣冠。”
- 14.
乐以道和释义:乐:音乐。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 15.
乐国释义:犹乐土。《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汉 马融《长笛赋》:“皆反中和,以美风俗。屈平 适乐国,介推 还受禄。”明 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书》:“其中徭赋,务从轻省,法令不宜烦苛,使人怀定居,远邇争赴,数年之后,可尽化为乐国矣。”清 余怀《板桥杂记·雅游》:“酒阑棋罢,堕珥遗簪,真欲界之仙都,昇平之乐国也。”
- 16.
乐极释义:谓音乐达到中和的境界。
- 17.
云马释义:⒈形容马之众多。 唐 李白《送程刘二侍御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 葱 海,火旗云马生光彩。”王琦 注:“云马,谓马之多似云。”⒉骏马的美称。隋炀帝《步虚词》之一:“南巢 息云马,东海戏桑田。”⒊飞驶的云。阿英《盐乡杂信·一九三四年》:“湖上的层峰迭峦,上面全有云马奔驰,暗灰的天色,隐约的钟声,更使我们心快神怡。”⒋纸印的太阳神像。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初一日为中和节,传自 唐 始……京师於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遶街徧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鷄糕。其祭神云马,
- 18.
人民公社释义:1958—1982年中国农村中和基层政权组织相结合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属县领导。1958年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分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一般一乡建立一社,政社合一。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设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后,人民公社遂告解体。
- 19.
代北释义:⒈古地区名。泛指 汉、晋 代郡 和 唐 以后 代州 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 山西 北部及 河北 西北部一带。唐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诗:“雁山 横 代 北,狐塞 接 云中。”《宋史·韩琦传》:“契丹 来求 代 北地,帝手詔访 琦 ……会 安石 再入相,悉以所争地与 契丹。”⒉唐 方镇名。《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三年》:“八月,甲辰……詔以前 振武 节度使 李国昌 为 代北 节度使,镇 代州。”⒊指 北魏。西晋 末年,拓跋猗卢 受封为 代王。后其曾孙 拓跋珪 改国号为 魏,迁都 代郡 平城,是为 北魏。故后世
- 20.
休徵释义:吉祥的征兆。《书·洪范》:“曰休徵。”孔 传:“叙美行之验。”《汉书·终军传》:“故 周 至 成王,然后制定,而休徵之应见。”颜师古 注:“休,美也。徵,证也。”唐 元稹《遭风》诗:“那知否极休徵至,渐觉宵分曙气催。”明 唐顺之《廷试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极,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清 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故河清海宴,神人无杂扰之灾,物阜民蕃,太史奏休徵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