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常参 常参的意思
chángcān

常参

简体常参
繁体常參
拼音cháng cān
注音ㄔㄤˊ ㄘㄢ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háng,(1) 长久,固定不变。【组词】: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2) 副词,经常,时时(叠),不只一次。【组词】:常常。常客。时常。经常。(3) 普通的,一般的。【组词】: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4) 姓。

cān shēn cēn sān,

基本含义

常常参与、经常参加

常参的意思

常参 [cháng cān]

1. 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

2. 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

4. 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常参 引证解释

⒈ 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

唐 张籍 《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诗:“常参班里人犹少,待漏房前月欲西。”
《新五代史·杂传·李琪》:“唐 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羣臣,曰常参。”

⒉ 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后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宋 梅尧臣 《梦后寄欧阳永叔》诗:“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⒊ 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常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便辟释义:⒈亦作“便僻”。 谄媚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南史·王晏传》:“﹝ 王晏 ﹞性甚便僻,渐见亲侍,常参议机密。”唐 王勃《平台秘略论·褒客》:“便辟脂韦饰其迹,甘言巧辞运其辩。”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直隶,为帝都者七百餘年,举天下便僻巧媚之士凑集焉,加以从龙入关之裔,驱恣淫佚,恣慢横暴。”⒉指谄媚逢迎之人。《书·冏命》:“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⒊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管子·立政》:“三本者不审,
    • 2.
      入合释义:⒈进入房室。閤,我国旧时的一种楼房。《后汉书·党锢传·巴肃》:“县令见 肃,入閤解印授与俱去。”《新唐书·裴寂传》:“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⒉指进入中央官署做官。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德宗 初,怏怏无奈,久而嘉之,其后入閤。”⒊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称“入閤”。《新五代史·杂传·李琪》:“天子日御便殿见羣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羣臣,曰‘入閤’。”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 日御 宣政,设殿中
    • 3.
      入閤释义:⒈进入房室。 閤,我国旧时的一种楼房。《后汉书·党锢传·巴肃》:“县令见 肃,入閤解印授与俱去。”《新唐书·裴寂传》:“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⒉指进入中央官署做官。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德宗 初,怏怏无奈,久而嘉之,其后入閤。”⒊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称“入閤”。《新五代史·杂传·李琪》:“天子日御便殿见羣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羣臣,曰‘入閤’。”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 日御 宣政,设殿
    • 4.
      内宰相释义:唐 王琚 常参与重要政事,当时号“内宰相”。
    • 5.
      升朝官释义:宋 初对参与朝谒的常参官的称呼。
    • 6.
      半仗释义:仪仗队的半数。《新唐书·仪卫志上》:“内外仗队,七刻乃下。常参、輟朝日,六刻即下。宴蕃客日,队下,復立半仗於两廊。”《宋史·仪卫志一》:“初,宋 制,有黄麾大仗、半仗、角仗、细仗。南渡后,仪仗尤简,惟选黄麾半仗、角仗、细仗,而大仗不设。”《金史·仪卫志上》:“大定 八年正月,册皇太子於 大安殿,用黄麾半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 7.
      厘务释义:⒈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釐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宋 赵昇《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釐务。”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常参》:“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⒉厘捐。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邇者军事渐平,而经理釐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十二月(1884年),钦州 冯子材 提督大破 法 军於 镇南关 外,时先生父 砚宾 方督办 南寧、
    • 8.
      参列释义:排列;列入。《战国策·魏策一》:“卒戍四方,定亭障者参列。”宋 马令《南唐书·许坚传》:“﹝ 坚 ﹞每沐浴不脱衣,就溪涧,出而暵之,或问其故,则言天象昭布,虽白昼亦常参列,人自昧之尔,其可裸裎乎。”元 蒲道源《春晚山茶始开示德衡弟》诗:“参列姚魏前,正色无婉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第二年又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 9.
      巡使释义:官名。祭祀朝会时,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宋史·职官志四》:“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咸平 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余为郎官时,尝遇视朔过殿。有御史为巡使者,法当独立於殿庭之南,北向,以察百官失仪。”
    • 10.
      巡对释义:轮流引见,咨询政事。唐 元稹《论谏职表》:“近年已来,正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新唐书·薛珏传》:“帝疑下情不达,因詔 延英 坐日许百司长官二员言闕失,谓之巡对。”《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庶官罢巡对。”胡三省 注:“犹今云转对。贞元 十七年,令常参官每日引见二人,访以政事,谓之巡对。”
    • 11.
      常僚释义:谓常参官中之同僚。
    • 12.
      常参官释义:日常参朝的官吏。
    • 13.
      常参释义:⒈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⒉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⒊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 14.
      廊餐释义:亦作“廊飡”。 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赐食于殿前廊下,谓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十二月乙丑,帝以文武常参官每月一、五、九日赴朝,奏请备廊飡,詔从之。”宋 王溥《五代会要·常朝》:“后唐 同光 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独两省官不拜;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百官遂有谢食拜,唯两省官本省有厨,不赴廊餐,故不拜。”《文献通考·王礼二》:“廊下食起 唐 贞观,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唐 末浸废,但於入阁起居日赐食。”参见“廊下食”
    • 15.
      放朝释义:⒈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群臣朝参,谓之“放朝”。本 唐 制,后朝因之。唐 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旧唐书·文宗纪论》:“朕欲与卿等每日相见,其輟朝、放朝,用双日可也。”明 李东阳《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诗:“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櫛。”参阅 宋 王溥《唐会要·朔望朝参》。⒉谓群臣朝参毕退朝。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⒊谓让群臣入朝朝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臣闻朝廷之仪
    • 16.
      数参释义:经常参谒。
    • 17.
      文德殿释义:宋 代宫殿名。《宋史·礼志十九》:“皇帝日御 垂拱殿,文武官日赴 文德殿 正衙曰常参,宰相一人押班。”宋 岳珂《桯史·张芝微原芝》:“绍兴 二十四年,芝生於太庙楹,当 仁宗、英宗 之室,詔羣臣观瞻,奉表 文德殿 贺。”《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 去到内里,但过禁门,为有服色,无人阻当,直到 紫宸殿,转过 文德殿。”
    • 18.
      朝官释义:⒈朝廷的官员。亦指中央官员。《魏书·世宗纪》:“宗及庶族,祖曾功绩可纪,而无朝官,有官而才堪优引者,随才銓授。”唐 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臣虽非朝官,月受俸钱,岁受禄粟,苟有所知,不敢不言。”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讳》:“又某朝官諂事 蔡京,呼之为父,合家不许犯‘京’字。”⒉宋 代称一品以下常参官员。宋 沉括《梦溪笔谈·讥谑》:“有人续其下云:‘君看 姚曄 并 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后果终於京官。”明 柯维骐《宋史新编·职官四》:“凡一品以下常参者,谓之朝官;祕书郎以下未常参者,谓之京官。”
    • 19.
      由历释义:⒈起始和历程。《宋书·二凶传·刘濬》:“准望地势,格评高下,其川源由歷,莫不践校,图画形便,详加算考。”⒉仕宦之经历。《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詔:神策六军使及南牙常参武官,具由歷、功绩,牒送中书,量加奬擢。”胡三省 注:“由者,得官之由;歷者,所歷职任。”
    • 20.
      考满释义:旧时指官吏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亦常为任满。宋 王溥《唐会要·考上》:“开元 三年正月五日敕,内外官考满,所司预补替人,名为守闕,特宜禁断,纵后有闕,所由不得令上。”《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杨釗,贵妃 之从祖兄也……从军於 蜀,得 新都 尉;考满,不能自归。”《宋史·选举志六》:“宋 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剧为月限,考满即迁。”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姚广孝》:“及太孙就学,命设讲席於 文华殿 之东,復令 广孝 及翰林内阁诸臣侍焉。九年考满。”

常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便辟释义:⒈亦作“便僻”。 谄媚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 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南史·王晏传》:“﹝ 王晏 ﹞性甚便僻,渐见亲侍,常参议机密。”唐 王勃《平台秘略论·褒客》:“便辟脂韦饰其迹,甘言巧辞运其辩。”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直隶,为帝都者七百餘年,举天下便僻巧媚之士凑集焉,加以从龙入关之裔,驱恣淫佚,恣慢横暴。”⒉指谄媚逢迎之人。《书·冏命》:“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⒊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管子·立政》:“三本者不审,
    • 2.
      入合释义:⒈进入房室。閤,我国旧时的一种楼房。《后汉书·党锢传·巴肃》:“县令见 肃,入閤解印授与俱去。”《新唐书·裴寂传》:“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⒉指进入中央官署做官。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德宗 初,怏怏无奈,久而嘉之,其后入閤。”⒊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称“入閤”。《新五代史·杂传·李琪》:“天子日御便殿见羣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羣臣,曰‘入閤’。”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 日御 宣政,设殿中
    • 3.
      入閤释义:⒈进入房室。 閤,我国旧时的一种楼房。《后汉书·党锢传·巴肃》:“县令见 肃,入閤解印授与俱去。”《新唐书·裴寂传》:“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⒉指进入中央官署做官。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德宗 初,怏怏无奈,久而嘉之,其后入閤。”⒊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称“入閤”。《新五代史·杂传·李琪》:“天子日御便殿见羣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羣臣,曰‘入閤’。”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 日御 宣政,设殿
    • 4.
      内宰相释义:唐 王琚 常参与重要政事,当时号“内宰相”。
    • 5.
      升朝官释义:宋 初对参与朝谒的常参官的称呼。
    • 6.
      半仗释义:仪仗队的半数。《新唐书·仪卫志上》:“内外仗队,七刻乃下。常参、輟朝日,六刻即下。宴蕃客日,队下,復立半仗於两廊。”《宋史·仪卫志一》:“初,宋 制,有黄麾大仗、半仗、角仗、细仗。南渡后,仪仗尤简,惟选黄麾半仗、角仗、细仗,而大仗不设。”《金史·仪卫志上》:“大定 八年正月,册皇太子於 大安殿,用黄麾半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 7.
      厘务释义:⒈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釐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宋 赵昇《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釐务。”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常参》:“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⒉厘捐。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邇者军事渐平,而经理釐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十二月(1884年),钦州 冯子材 提督大破 法 军於 镇南关 外,时先生父 砚宾 方督办 南寧、
    • 8.
      参列释义:排列;列入。《战国策·魏策一》:“卒戍四方,定亭障者参列。”宋 马令《南唐书·许坚传》:“﹝ 坚 ﹞每沐浴不脱衣,就溪涧,出而暵之,或问其故,则言天象昭布,虽白昼亦常参列,人自昧之尔,其可裸裎乎。”元 蒲道源《春晚山茶始开示德衡弟》诗:“参列姚魏前,正色无婉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第二年又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 9.
      巡使释义:官名。祭祀朝会时,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宋史·职官志四》:“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咸平 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余为郎官时,尝遇视朔过殿。有御史为巡使者,法当独立於殿庭之南,北向,以察百官失仪。”
    • 10.
      巡对释义:轮流引见,咨询政事。唐 元稹《论谏职表》:“近年已来,正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新唐书·薛珏传》:“帝疑下情不达,因詔 延英 坐日许百司长官二员言闕失,谓之巡对。”《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元年》:“庶官罢巡对。”胡三省 注:“犹今云转对。贞元 十七年,令常参官每日引见二人,访以政事,谓之巡对。”
    • 11.
      常僚释义:谓常参官中之同僚。
    • 12.
      常参官释义:日常参朝的官吏。
    • 13.
      常参释义:⒈群臣每日于前殿朝见皇帝,称常参。⒉泛指定期入朝为常参。⒊属员依一定时间谒见上官亦称常参。
    • 14.
      廊餐释义:亦作“廊飡”。 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赐食于殿前廊下,谓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二》:“十二月乙丑,帝以文武常参官每月一、五、九日赴朝,奏请备廊飡,詔从之。”宋 王溥《五代会要·常朝》:“后唐 同光 元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独两省官不拜;准本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赐食,谓之廊餐。百官遂有谢食拜,唯两省官本省有厨,不赴廊餐,故不拜。”《文献通考·王礼二》:“廊下食起 唐 贞观,其后常参官每日朝退赐食,谓之廊餐。唐 末浸废,但於入阁起居日赐食。”参见“廊下食”
    • 15.
      放朝释义:⒈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群臣朝参,谓之“放朝”。本 唐 制,后朝因之。唐 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旧唐书·文宗纪论》:“朕欲与卿等每日相见,其輟朝、放朝,用双日可也。”明 李东阳《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诗:“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櫛。”参阅 宋 王溥《唐会要·朔望朝参》。⒉谓群臣朝参毕退朝。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⒊谓让群臣入朝朝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臣闻朝廷之仪
    • 16.
      数参释义:经常参谒。
    • 17.
      文德殿释义:宋 代宫殿名。《宋史·礼志十九》:“皇帝日御 垂拱殿,文武官日赴 文德殿 正衙曰常参,宰相一人押班。”宋 岳珂《桯史·张芝微原芝》:“绍兴 二十四年,芝生於太庙楹,当 仁宗、英宗 之室,詔羣臣观瞻,奉表 文德殿 贺。”《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 去到内里,但过禁门,为有服色,无人阻当,直到 紫宸殿,转过 文德殿。”
    • 18.
      朝官释义:⒈朝廷的官员。亦指中央官员。《魏书·世宗纪》:“宗及庶族,祖曾功绩可纪,而无朝官,有官而才堪优引者,随才銓授。”唐 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臣虽非朝官,月受俸钱,岁受禄粟,苟有所知,不敢不言。”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讳》:“又某朝官諂事 蔡京,呼之为父,合家不许犯‘京’字。”⒉宋 代称一品以下常参官员。宋 沉括《梦溪笔谈·讥谑》:“有人续其下云:‘君看 姚曄 并 梁固,不得朝官未可知。’后果终於京官。”明 柯维骐《宋史新编·职官四》:“凡一品以下常参者,谓之朝官;祕书郎以下未常参者,谓之京官。”
    • 19.
      由历释义:⒈起始和历程。《宋书·二凶传·刘濬》:“准望地势,格评高下,其川源由歷,莫不践校,图画形便,详加算考。”⒉仕宦之经历。《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詔:神策六军使及南牙常参武官,具由歷、功绩,牒送中书,量加奬擢。”胡三省 注:“由者,得官之由;歷者,所歷职任。”
    • 20.
      考满释义:旧时指官吏的考绩期限已满。一考或数考为一任,故考满亦常为任满。宋 王溥《唐会要·考上》:“开元 三年正月五日敕,内外官考满,所司预补替人,名为守闕,特宜禁断,纵后有闕,所由不得令上。”《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杨釗,贵妃 之从祖兄也……从军於 蜀,得 新都 尉;考满,不能自归。”《宋史·选举志六》:“宋 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剧为月限,考满即迁。”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姚广孝》:“及太孙就学,命设讲席於 文华殿 之东,復令 广孝 及翰林内阁诸臣侍焉。九年考满。”

常参造句

1.夏天,哥哥常常参与各种水上活动,他有时滑水,有时游泳,有时跳水。

2.由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小兵的体格很强壮。

3.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4.他深入课堂听课,经常参加学生活动,实践出真知,终于初步掌握了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

5.他性格粗野,经常参与打架斗殴。

6.姐姐很有爱心,经常参加义务劳动!

常参是什么意思 常参读音 怎么读 常参,拼音是cháng cān,常参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常参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