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 [nán mán]
1. 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3. 旧时小说中辽、金人对宋及宋人的称呼。
南蛮 引证解释
⒈ 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
引《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吕氏春秋·召类》:“尧 战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蛮,舜 却 苗 民,更易其俗。”
《宋书·荆雍州蛮传》:“荆、雍州 蛮,槃瓠 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荆州 置 南蛮,雍州 置寧 蛮 校尉以领之。 世祖 初,罢 南蛮 併大府,而寧 蛮 如故。”
唐 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 南蛮。”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所谓 南蛮,淮河 流域是所谓 淮夷、徐夷。”
⒉ 旧时小说中 辽、金 人对 宋 及 宋 人的称呼。
引《说岳全传》第十五回:“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 南蛮 皇帝让位与小皇帝 钦宗。’”
《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报进牛皮帐中:‘启上狼主,又有一个小南蛮杀进营来,十分厉害。’”
国语词典
南蛮 [nán mán]
⒈ 中国古代对南方部族的称呼。
引《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⒉ 北方金人鄙视南方宋人的称呼。
引《精忠岳传·第一五回》:「哈迷蚩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南蛮皇帝,让位与小皇钦宗。』」
⒊ 日人称早期到日本的荷兰人。
南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夷释义:⒈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肃慎 贡其楛矢。”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河北、山西 的北部是所谓北狄,陕西 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黄河 的下游是所谓东夷。”⒉指 三国 吴。《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 东夷,凭 江 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李善 注:“东夷,谓 吴。”⒊特指 清 朝统治者。清 顾炎武《羌胡引》:
- 2.
两林释义:唐 代西南部落名。《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蛮》:“勿邓 南七十里,有 两林 部落,有 十低 三姓、阿屯 三姓、亏望 三姓隶焉。”《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蛮》:“勿邓、丰琶、两林 皆谓之东蛮,天宝 中,皆受封爵。”《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范》:“溪州 西接 牂柯、两林,南通 桂林、象郡。”《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五年》:“秋,七月,西川 奏 两林 鬼主邀 南詔 蛮,败之,杀获甚众。”
- 3.
为文作诗释义:《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
- 4.
义人释义:⒈言行符合正义或道德标准的人。 《墨子·非命上》:“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东伐 紂 , 伯夷 、 叔齐 叩马而諫……左右欲兵之。 太公 曰:‘此义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篤始终於寒暑,虽危亡而不猜者,义人也。”⒉秦 汉 时加给西南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板楯蛮夷》:“ 板楯 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復为义人。”按 秦昭王 时有白虎为害,后为 板楯 人射杀,遂一户免其一顷田之税,虽有十妻,不输口算之钱。参阅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 5.
僚族释义:“盖南蛮之别种”
- 6.
僧祇释义:⒈梵语阿僧祇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宋 晁补之《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词:“不劳龙女骋威仪。僧祇世界供游戏,贤懿光阴比寿期。”清 蒋士铨《临川梦·说梦》:“虽则是僧祇劫里业缘该,毕竟你龙华会上真身坏。”王国维《题蕺山先生遗像》诗:“僧祇劫去留人谱,风义衰时拜鬼雄。”⒉波斯 语zangī的译音。泛指 南海 土著种族。或指 非洲 东海岸黑种人。《新唐书·南蛮传下·诃陵》:“元和 八年,献 僧祇 奴四、五色鸚鵡、频伽鸟等。”《新唐书·室利佛逝》:“又献侏儒、僧祇 女各二及歌舞,官使者为折衝,以其王为左
- 7.
军城释义:唐 代设兵戍守的城镇。 唐 白居易《浔阳宴别》诗:“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间。”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李琢 后镇是邦,用法太酷,军城远出,而属南蛮,六七年间,劳动兵役。”
- 8.
劲勇释义:⒈顽强勇敢。《后汉书·南蛮传》:“天性劲勇,初为 汉 前锋,数陷阵。”《周书·韦孝宽传》:“凡此诸军,仍令各募 关河 之外劲勇之士,厚其爵赏,使为前驱。”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告以总理大臣之苦心,民军之劲勇。”⒉指顽强勇敢的士卒。《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河内太守 王匡”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后汉书》:“﹝ 王匡 ﹞其年为 卓 军所败,走还 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宋书·索虏传》:“豫州 刺史 刘德武 劲勇一万,以相掎角。”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二·严东楼》:“世蕃 招集劲勇,图不轨。
- 9.
土番释义:⒈犹土著,土人。 指世居本地的人。含轻视意。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十》:“罗马 兵官有游歷 檀香山 而返者,述及百年以前,檀香山 各岛尚有土人四十万,自 华 民及 欧 人、美 人来者日多,今土番人口仅存十分之一。”清 谭嗣同《仁学》二一:“风化渐开,始有用贝代币者。今 美洲 土番,犹有螺殻钱,即 中国 古时之贝,可为风化初开之证。”⒉即 吐蕃。《大藏音义》卷八一引 唐 李泰《括地志》:“南蛮北接 氐 羌,西过南界即 土番 南界,越数重高山峻岭,涉歷川谷,凡经三数千里,过 土番 界,度
- 10.
堕和罗释义:南海 古国名。亦译作“独和罗”。南与 盘盘,北与 迦罗舍佛,东与 真腊 相接,西邻大海。见《旧唐书·南蛮传》、《新唐书·南蛮传下》故地或以为在今 湄南河 下游。
- 11.
天宗释义:⒈指日月星辰。《逸周书·世俘》:“武王 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朱右曾 校释:“天宗,日月星辰。”《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於天宗。”⒉指皇族。《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且天宗近属,不可下小蛮夷。”
- 12.
峭绝释义:⒈陡削耸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城在 川 北源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絶。”《新唐书·南蛮传下·扶南》:“居山穴,四面峭絶,人莫得至。”清 刘大櫆《游黄山记》:“石洞方广可三丈,左壁峭絶直出。”⒉形容性格严正。宋 叶适《<东溪先生集>序》:“庆元 元年,还至 南徐州,病甚,腰膂不能据身,脉乍有乍无,神将离形,犹峭絶凛立,谆谆皆仁义语。”
- 13.
开境释义:开拓疆界。 《后汉书·南蛮传》:“安帝 永初 元年,九真 徼外 夜郎 蛮夷 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
- 14.
愁毒释义:愁苦怨恨。《后汉书·杨秉传》:“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 蔡京 ﹞褊忮贪克,峻条令,为炮熏刳斮法,下愁毒,为军中所逐,走 藤州。”
- 15.
憺畏释义:恐惧。 《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 大中 ﹞三年,以 湖南 观察使 蔡袭 代之,发诸道兵二万屯守,南詔 憺畏不敢出。”
- 16.
扞蔽释义:犹屏藩。《韩非子·存韩》:“韩 事 秦 三十餘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蓆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 赵 之於 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巂州 实往来道,扞蔽数州,虏百计窥之。”
- 17.
捣虚释义:⒈攻打敌方空虚之处。 ⒉擣虚:乘虚进击。《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不先防近而图远,恐擣虚絶粮道,且深入。”宋陈亮《酌古论·崔浩》:“临机之际或因吾言而能有所决,则举一国犹擣虚耳。”参见“批亢擣虚”、“擣虚批吭”。
- 18.
擣虚释义:乘虚进击。《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不先防近而图远,恐擣虚絶粮道,且深入。”宋 陈亮《酌古论·崔浩》:“临机之际或因吾言而能有所决,则举一国犹擣虚耳。”参见“批亢擣虚”、“擣虚批吭”。
- 19.
斑兰释义:斑斓,色彩错杂灿烂貌。《后汉书·南蛮传》:“衣裳斑兰,语言侏离。”《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 南朝 宋 师觉授《孝子传》:“老莱子 者,楚 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在,至孝蒸蒸,常着斑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胅,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清 陈维崧《鹧鸪天·七夕后一夕路次淮阴作》词:“车歷碌,轴斑兰,故园回首好溪山。”
- 20.
朵思大王释义: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南蛮秃龙洞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