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 [tóng lù]
1. 走相同之路。
例同路人。
英[go the same way;]
同路 引证解释
⒈ 相同之路。
引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道无二》:“阴与阳,相反之物也……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代理。”
⒉ 谓一路同行。
引《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优詔答勉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植 及 白马王彪 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
唐 刘长卿 《送蔡侍御赴上都》诗:“明日谁同路,新年独到乡。”
郁达夫 《沉沦》二:“他挟了书包回到他的旅馆里来,有三个 日本 学生同他同路的。”
郭沫若 《集外·孤山的梅花》:“﹝我﹞回答 猗筠 小姐,约定十九动身,并且说有两个大的孩子同路。”
国语词典
同路 [tóng lù]
⒈ 同道,一路同行。
引《红楼梦·第一六回》:「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徒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
《文明小史·第四〇回》:「逢之合陆天民、徐筱山同路而还。」
同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路人释义:同路人;一类人。
- 2.
义兄释义:义兄指两个人之间没有血源关系,但是兴趣相投,或者是志向相同,或者在江湖上两人彼此讲义气,守信用,虽不同路,但相互怜惜便结拜为兄弟。
- 3.
乡会释义:⒈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宋 赵昇《朝野类要·馀记》:“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⒉乡试与会试的并称。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闈墨,禁其徒不得寓目。”胡朴安《<中国文学史>序》:“纂‘六经’,兼收诸儒之説;开四库,网罗列代之书。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 4.
前俦释义:走在前头的同路人。
- 5.
同尘释义:⒈谓如灰尘之混杂异物。比喻混一、统一。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魏源 本义:“以尘之至杂而无所不同,则於万物无所异矣。”三国 魏 曹植《帝尧赞》:“克平 共工,万国同尘。”⒉比喻与万物一体。唐 钱起《题秘书王迪城北池亭》诗:“从宦辞人事,同尘即道心。”⒊比喻混同于尘俗,不立异趣。唐 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道尊德贵,挫鋭同尘。”⒋同路;同行。晋 杨方《合欢》诗之二:“来与子共迹,去与子同尘。”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首路同尘,輟涂殊轨者多矣。”⒌
- 6.
同涂释义:⒈同路;同行止。⒉同归,归宿相同。
- 7.
同道释义:⒈志同道合的人:引为同道。⒉同一行业的人:新闻界的同道。⒊同路:同道南下。
- 8.
弄涛释义:犹弄潮。 宋 梅尧臣《泮歙州怪予遂行与黄君同路》诗:“高楼登望酸目睛,欲观弄涛仍膾鲸。”宋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浙江》:“江涛,每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泝涛触浪,谓之弄涛。”
- 9.
换乘释义:指一个或多个铁路车站,供乘客在不同路线之间,在不离开车站付费区及不另行购买车票的情况下,进行跨线乘坐列车的行为。
- 10.
瘖哑释义:⒈亦作“瘖瘂”。不能言。《法苑珠林》卷五八引《佛说太子沐魄经》:“志若死灰,身如枯木,耳不听音,目不视色,状类瘖瘂聋盲之人。”宋 刘克庄《贺新郎·再和前韵》词:“不是先生瘖哑了,怕杀 乌臺 旧案。”《西游记》第三九回:“这老道是一个瘖瘂之人,却又有些耳聋。”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致赵秋舲书》:“迄今数百年,影事空飘瞥。问山山瘖瘂,问水水呜咽。”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霆 和他的妻就一直是形同路人,十天半月说不上一句话,瘖哑一般地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⒉沙哑,声音低沉干涩。曹禺《
- 11.
筑舍道傍释义:傍:通“旁”。 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 12.
转乘车站释义:指一个或多个铁路车站,供乘客在不同路线之间进行跨线乘坐列车的行为,期间需要离开车站付费区或另行购买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