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 [lùn tí]
1. 论述者所主张并加以辩证的命题。
例一些经济学的论题。
英[ proposition; theme; ]
2. 一门知识。
例哲学物理学…把这个论题说成是数学概率。
英[ stuff; ]
论题 引证解释
⒈ 诗文的题目;议论的题目。
引唐 张希复 《闲中好》词:“闲中好,幽磬度声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 支。”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范淳父 雒中 问公求论题,公以《庄子》‘孝未足以言至仁’令 范 作。”
徐特立 《抗战五个年头中的教育》:“辩证唯物论成为极时髦的刊物论题。”
⒉ 逻辑学上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国语词典
论题 [lùn tí]
⒈ 讨论的题目。逻辑学上指论者所主张,但真实性尚需证明的命题。
例如:「对这个论题,大家都没兴趣,以至发言者寥寥无几。」
论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耳释义:⒈传说隋董慎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常州秀才张审通掌书记。⒉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先秦名家诡辩论题之一。
- 2.
不能推出释义:亦称“推不出”。 证明中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逻辑错误。
- 3.
偷换论题释义:也叫转移论点。 论证过程中所犯的一种逻辑错误。即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不加说明地随意改变原来所要证明的问题(包括对于论题的范围随意扩大或缩小)。如本来是要证明“某乙的观点是错误的”,结果却去证明“某乙的态度不好”。
- 4.
充足理由律释义:有些逻辑学家认为它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指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结论的前提和论题的论据都必须有充足理由。一般认为,充足理由律不是关于思维形式的规律,而是关于存在和事实的规律。故许多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著作,都不讨论这个问题。
- 5.
六论释义:⒈指《吕氏春秋》中的《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是以 庄周《齐物》,以论为名;不韦《春秋》,六论昭列。”⒉指 宋 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大科始进文字。有合,则召试秘书省。出六论题於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为目。而六论者,以五通为过焉。”《宋史·选举志二》:
- 6.
反证释义:⒈可以驳倒原论证的证据。⒉由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不真实的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是一种间接论证。⒊诉讼中当事人为推翻对方主张的事实而提出的相反事实的证据(跟“本证”相对)。
- 7.
同一律释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每个概念、判断的含义都必须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违反这条规律,就会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等错误。
- 8.
同异释义:⒈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⒉相同与不同。⒊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⒋谓差异,不同。⒌异议。亦指立异议。⒍引申指有异志,叛乱。⒎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
- 9.
引入释义:⒈引导向一个方向发展。⒉引进以前没有或不存在的东西。⒊(如用带头羊或诱物)引领[家畜]到。⒋把某种成分或因素引入某种场合或论题中的行为或情况。
- 10.
归纳证明释义:“演绎证明”的对称。运用归纳推理所作的证明。论题是一般性知识,论据是在该一般性知识范围之内的知识或事实。只有完全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可以用于证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不能用于证明。
- 11.
演绎证明释义:“归纳证明”的对称。运用演绎推理所作的证明。论据是一般性知识,论题是在该一般性知识范围之内的知识或事实。如以“一切科学都是有用的”来证明“逻辑学是有用的”。
- 12.
直接证明释义:“间接证明”的对称。直接用论据断定论题为真的证明方法。
- 13.
论据释义:⒈逻辑学指用来证明论题的判断。⒉立论的根据(多指事实):充足的论据。
- 14.
论旨释义:议论的旨趣;论题的主旨。
- 15.
论证释义:⒈逻辑学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⒉论述并证明:论证会。经过调查论证,综合研究,确定具体措施。⒊立论的根据。
- 16.
证明释义:⒈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对的。⒉法律上指人民法院和诉讼参加人依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查明和证实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⒊证明书或证明信。⒋也叫论证。形式逻辑中指根据一些真实的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由论题、论据和论证过程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