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 [fāng zhàng]
1. 一丈见方。
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 square zhang; ]
2. 平方丈。
英[ square zhang; ]
3. 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因住持的居室四方各为一丈,故名。
英[ abbot’s room; ]
4. 也指佛寺或道观的住持。
英[ Buddhist abbot; ]
方丈 引证解释
⒈ 一丈见方。
引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白傅 葬 龙门山,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塚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茅盾 《锻炼》二:“窗外是不满方丈的小院子。”
⒉ 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
引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赵岐 注:“极五味之饌食,列於前,方一丈。”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食则方丈,衣则龙章。”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贬误》:“﹝书生﹞乃於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
⒊ 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
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张铣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寂尔方丈内,莹然虚白间。”
《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
⒋ 指道观住持的居室。
引《水浒传》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稟,詔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看过了 吕纯阳、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
⒌ 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引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寒日书斋即事》之三:“名价皆酬百万餘,尚怜方丈讲玄虚。”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 《在寒风里》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
⒍ 传说中海上神山名。参见“方丈洲”。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方丈、瀛洲。”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蓬莱,登陆则有 四明、天台。”
宋 贺铸 《海月谣》词:“顿觉 蓬莱、方丈,去人不远。”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 蓬莱、方丈 间。”
国语词典
方丈 [fāng zhàng]
⒈ 长宽各一丈的面积。
引《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⒈ 维摩诘所说经说,维摩诘居士居住的卧室一丈见方,但容量无限,禅宗取其意,以方丈名住持所居之室。
引《西游记·第九回》:「你真个要寻父母,可随我到方丈里来。」
⒉ 僧寺的住持。
引《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道:『一件,不要去方丈内去;二件,不要与和尚说话;三件,去了就回。来得迟,我便来寻你也。』」
《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贫僧当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甘露庵里的,后在京师报国寺做方丈。」
方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丈室释义:⒈佛教语。相传 毗耶离(在 中印度)维摩诘 大士以称病为由,与前来问疾的 文殊 等讨论佛法,妙理贯珠。其卧疾之室虽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唐 显庆 年间,王玄策 奉勅出使 印度,过 维摩诘 故宅,乃以手板纵横量之,仅得十笏,因号方丈、丈室。见《维摩诘经》、《释氏要览·住处·方丈》。清 唐孙华《次韵黄忍庵病中杂咏》之三:“归田 元亮 贫仍乐,丈室 维摩 病不妨。”⒉以“丈室”称寺主的房间。唐 惠能《坛经·机缘品》:“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周朴》:“朴,唐 末
- 2.
三丘释义:⒈泛指大小山丘。 ⒉指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 3.
三山释义:⒈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则 瀛洲 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横纵六里听 张仪。”⒉福州 的别称。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东有 九仙山,北有 越王山,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 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
- 4.
三岛释义:⒈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⒉指日本。
- 5.
三洲释义:⒈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 ⒉歌曲名。
- 6.
三神山释义:传说 东海 中仙人所居之山,即 蓬莱、方丈、瀛洲。
- 7.
十人馔释义:《南史·刘穆之传》:“﹝ 穆之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为十人饌,未尝独餐。 ”本指招待十个客人的饭食,后用以指主人待客的丰盛酒宴。
- 8.
可什幺释义:算什么;说什么。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四折:“似这等沸腾腾,可甚么緑阴满地禪房静!”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你教我留了方丈,同归那个洞房,那里有和尚做女婿的,俺可甚么帽儿光光!”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多喒是人间恶煞,可什么閫外将军。”
- 9.
可甚麽释义:算什么;说什么。亦作“可什么”。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四折:“似这等沸腾腾,可甚么緑阴满地禪房静!”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你教我留了方丈,同归那个洞房,那里有和尚做女婿的,俺可甚么帽儿光光!”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多喒是人间恶煞,可什么閫外将军。”
- 10.
寮司释义:⒈各衙署长官。《文选·潘岳<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张铣 注:“百寮主司,能使人富而又教之。”⒉寺僧中替长老管事的人。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德高年长的大僧称为长老,居在方丈,表示只住一间小屋。长老的随从人称为侍者,替长老管事的人称寮司。”
- 11.
拾遗记释义:又名《王子年拾遗记》。 志怪小说集。十六国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杂录上古至汉魏之神话传闻,卷十记昆仑、蓬莱、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间传说,虽汗漫无际,但也有社会现实的折光。全书人物众多、叙事委曲。
- 12.
摸瞎鱼释义:一种儿童游戏。明 沉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元宵游灯市,走桥摸钉,祛百病,放烟火,打鬼,跳百索,摸瞎鱼。”自注:“羣儿牵绳为圆城,空其中方丈。城中轮着二儿,各用帕厚蒙其目,如瞎状。一儿手执木鱼,时敲一声,而旋易其地以误之。一儿候声往摸,以巧遇夺鱼为胜,则拳击执鱼儿,出之城外,而代之执鱼轮入,一儿摸之。”
- 13.
方丈释义:⒈一丈见方。⒉平方丈。⒊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⒋寺院的住持。
- 14.
方壶释义:⒈腹圆口方的壶。古代礼器的一种。《仪礼·燕礼》:“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郑玄 注:“尊方壶,为卿大夫士也。”贾公彦 疏:“以其燕总有卿大夫士,又别有公尊瓦大两,故知方尊为此人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汉 何休 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反之曰方壶。”⒉传说中神山名。一名 方丈。《列子·汤问》:“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二曰 员嶠,三曰 方壶,四曰 瀛洲,五曰 蓬莱。”殷敬顺 释文:“一曰 方丈。”汉 班固《西都赋》:“滥 瀛洲 与 方壶,
- 15.
方蓬释义:传说中海中二神山 方丈、蓬莱 的并称。
- 16.
瀛洲释义:⒈亦作“瀛州”。 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二曰 员嶠,三曰 方壶,四曰 瀛洲,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方丈、瀛洲,僊人居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明 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⒉借指 日本。章炳麟《狱中赠邹容》诗:“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鲁迅《集外集·<题三义塔>诗》:
- 17.
灵鳌释义: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三国 魏 曹植《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神岳儼嵯峩!”唐 李商隐《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元 周权《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 18.
犊角茧释义:喻指年轻人。语本《后汉书·赵憙传》“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唐 李贤 注:“犊角如茧栗,言小也。”宋 苏轼《再用数珠韵赠湜长老》:“耆年日彫丧,但有犊角茧,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 19.
玉方壶释义:传说中的仙山名,即 方丈山。见《列子·汤问》。亦泛指仙山。
- 20.
环堵释义:⒈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⒉指贫穷人家。⒊围聚如墙。形容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