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足 [zhǐ zú]
1.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止足 引证解释
⒈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
引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疏广 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
唐 白居易 《自宾客迁太子少傅分司》诗:“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人若存一止足之心,则贫贱而衣食粗足,可以止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物不足则必争,而争者人道之大患也,故寧以止足为教。”
止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人敌释义:指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
- 2.
坑谷释义:⒈沟壑溪谷。 晋 葛洪《抱朴子·登涉》:“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自丧乱已来,见託风云,徼倖富贵,旦执机权,夜填坑谷,朔欢 卓 郑,晦泣 颜 原 者,非十人五人也。”宋 苏辙《次韵王巩见赠》:“我舟得愁霖,牵挽脱坑谷。”⒉阬谷:沟壑溪谷。《史记·货殖列传》:“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晋 葛洪《抱朴子·酒诫》:“或奔车走马赴阬谷,而不惮以九折之阪为螘封。”《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
- 3.
引年释义:⒈谓古礼对年老而贤者加以尊养。后用以称年老辞官。《礼记·王制》:“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梁书·止足传赞》:“顾宪之、陶季直,引年者也。”宋 苏辙《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臣闻引年去位,事君之旧章;怀禄忘归,人臣之深戒。”清 杭世骏《<东城杂记>序》:“亦有国老引年,依风绳谷。”⒉延长年寿。唐 韩愈《进学解》:“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明 方孝孺《菊趣轩记》:“不为时俗所变,服之可以引年。”
- 4.
归休释义:⒈回家休息。 《庄子·逍遥游》:“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归休置驛,独守家声。”清 黄景仁《颍州西湖》诗:“达人醯鸡视身世,兴会偶寄思归休。”⒉辞官退休;归隐。《韩诗外传》卷九:“田子 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鎰奉其母。”唐 李德裕《思归赤松村呈松阳子》诗:“顾余知止足,所乐在归休。”宋 杨万里《昭君怨·赋松上鸥》词:“我已乞归休,报沙鸥。”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四:“故园未遂归休志,惭愧 刘 家好弟兄。”
- 5.
朝权释义:朝政大权。《晋书·陶侃传》:“﹝ 侃 ﹞季年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宋 姚宽《西溪丛语》卷上:“齐丘 后事先主为相,至嗣主时,为太傅,多植朋党,以专朝权。”《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奉天 之难,皆因姦臣 卢杞 窃弄朝权,致使 涇原 节度使 姚令言 与太尉 朱泚,得以激变军心,劫夺府库。”蔡东藩 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九回:“﹝ 袁世凯 ﹞牢笼将卒,胁逼孤寡,夺据朝权。”
- 6.
民和释义:⒈民众和睦团结。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晋 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宋 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⒉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熊渠 甚得 江 汉 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关,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顾宪之 ﹞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 7.
清和释义:⒈清静和平。 《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清和”。⒉天气清明和暖。三国 魏 曹丕《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前蜀 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宋 潘元质《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李大钊《青春》:“远从 瀛岛,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⒊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汉 贾谊《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 8.
谢疾释义:犹谢病。 《南史·陆琼传》:“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恒谢疾不视事。”明 归有光《河南策问对二道》:“夫所贵于成天下之事,使皆若 王陵 之言,未必能逆折其势,不过谢疾杜门而已,其后将何以有为哉?”
- 9.
辱殆释义:困辱和危险。 语本《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雋不疑疏广等传赞》:“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晋 张华《答何劭》诗之一:“衰夕近辱殆,庶几并悬舆。”
- 10.
颠狈释义:犹颠沛。 《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 伯英 章草十纸,过 江 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絶。”《梁书·止足传序》:“ 汉 世 张良 功成身退,病卧却粒,比於 乐毅 、 范蠡 至乎颠狈,斯为优矣。”
- 11.
饥乏释义:⒈飢饿困乏。 《史记·平準书》:“其明年,山 东被水菑,民多飢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宋 洪迈《夷坚丁志·邓城巫》:“巫亦藉此自给,无飢乏之虑。”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倪云林纳粟补官》:“应时君之詔,以济飢乏,非求贵也。”⒉飢饿困乏。饥,通“飢”。汉 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三年餘,行人无饥乏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