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帻 [jīn zé]
1. 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
3. 指戴上头巾。
巾帻 引证解释
⒈ 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
引《隋书·炀帝纪上》:“武官平巾幘,袴褶。”
宋 周邦彦 《六丑·落花》词:“残英小,强簪巾幘。”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干(蒋干 )戴上巾幘,潜步出帐。”
⒉ 指戴上头巾。
引唐 蒋防 《霍小玉传》:“迟明,巾幘,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
国语词典
巾帻 [jīn zé]
⒈ 头巾。
引《北史·卷一二·隋炀帝本纪》:「武官平巾帻,裤褶,三品已上,给瓟槊。」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韩戴上巾帻,潜步出帐,唤了小童,迳出辕门。」
⒉ 戴上头巾。
引唐·蒋防《霍小玉传》:「其夕,生浣衣沐浴,修饰容仪,喜跃交并,通夕不寐。迟明,巾帻,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
巾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字巾释义:⒈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 宋 韩世忠。宋 洪迈《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韩郡王 既解枢柄,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又见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十一年》。⒉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苏少卿《平剧手册·行头砌末例释》:“一字巾,一个。黑缎带约三分阔,上有水钻。丑角、书僮等用。”
- 2.
壮发释义:⒈额前丛生突下之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宫(曹宫)读书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髮,类 孝元皇帝。’”颜师古 注:“壮髮当额前侵下而生,今俗呼为圭头者是也。”明 陶宗仪《辍耕录·巾帻考》:“蔡邕《独断》曰:‘汉元帝 额有壮髮,不欲人见,故加巾幘以包之也。’”⒉谓成年人的头发,引申指壮盛时期。唐 王昌龄《途中作》诗:“羇旅悲壮髮,别离念征衣。”
- 3.
平巾释义:⒈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帻。⒉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⒊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
- 4.
梳裹释义:⒈梳妆打扮。宋 柳永《定风波》词:“暖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则为这镜儿昏,我可也难梳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这里姨妈招呼着和少奶奶重新梳裹已毕。”⒉指男子梳发并裹巾帻。宋 米芾《画史》:“客至,即言‘容梳裹’。乃去皮冠,梳髮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髮,乃出。”
- 5.
紫摽释义:亦作“紫褾”。摽,通“标”。古代戎服巾帻上的紫色边饰。在军事戒严时佩戴,作为标志。
- 6.
绛帕头释义:红色包发头巾。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
- 7.
翼善冠释义:冠名。 唐 贞观 中,太宗 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 宋 王溥《唐会要·舆服上》、《旧唐书·舆服志》。明 永乐 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二》。
- 8.
袹首释义:裹头的巾帻。《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二年》:“陕 尉 崔成甫 著锦半臂,鈌胯緑衫以裼之,红袹首,居前船唱《得宝歌》。”胡三省 注:“袹首,今人谓之抹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