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能 [shǐ néng]
1. 任用有才能者。
3. 施展才能。
使能 引证解释
⒈ 任用有才能者。
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以八统詔王驭万民……三曰进贤,四曰使能。”
贾公彦 疏:“四曰使能者,下有技能君民共举任之。”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昔者 虞舜 左 禹 、右 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効也。”
⒉ 施展才能。
引《韩非子·孤愤》:“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使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贤使能释义:推荐、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 《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 2.
乌鹊释义:⒈指喜鹊。 古以鹊噪而行人至,因常以乌鹊预示远人将归。⒉特指神话中七夕为牛郎、织女造桥使能相会的喜鹊。⒊乌鸦和喜鹊。⒋指乌鸦,乌鸟。
- 3.
井疆释义:井邑的疆界。《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孔 传:“其不循教道之常,则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唐 储光羲《晚次东亭献郑州宋史君文》诗:“道丧古兵赋,时来开井疆。”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一》:“歷山川但壮游览而不考其形势,閲井疆但观市肆而不察其风俗。”
- 4.
共职释义:供奉,贡献。共,通“供”。《左传·昭公四年》:“小国共职,敢不荐守?”《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紓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周惠王 大喜曰:‘楚 不共职久矣,今效顺如此,殆先王之灵乎?’”
- 5.
凶患释义:灾祸。 《左传·成公十二年》:“凡 晋 楚 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誓教恤,则民不怠”汉 郑玄 注:“恤谓灾危相忧,民有凶患,忧之,则民不解怠。”《后汉书·张衡传》:“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於凶患乎!”
- 6.
告命释义:⒈请命。 《易·泰》:“﹝象曰﹞城復於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高亨 注:“邑人请命不要用兵。”⒉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臶传》:“张掖郡 玄川溢涌,激波奋荡,宝石负图,状像灵龟,宅于川西,嶷然磐峙,仓质素章,麟凤龙马,焕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⒊帝王的诏令。宋 苏轼《表忠观碑》:“独 吴越 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於朝。”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徽宗 曰:朕欲教习书法,告命使能者书之。”⒋特指告身,授官之符。宋 岳飞《辞建节第四札》:“敢望圣慈察臣之愚,实非
- 7.
喂养释义:给幼儿或动物东西吃,并照顾其生活,使能成长:喂养牲口。精心喂养婴儿。
- 8.
履璧释义:楚共王 有宠子五人,无嫡立。 乃埋璧祷于神,使能践之者立为嗣。
- 9.
常职释义:固有的职务。《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孔颖达 疏:“续常职者,职有废闕,任贤使能,令续故常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晋书·华谭传》:“无为罢武库之常职,鑠锋刃为佃器。”
- 10.
挖年释义:明 清 时吏部对选人按年次铨选。挖年谓选人在年限上找门路,使能提前参加选补。《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次日,又与 童奶奶 商量,定了主意,挖年选官,差 狄周 到家还得捎百数银子使用。”
- 11.
整枝释义:修剪植物的枝叶,使能更好地生长。
- 12.
斩草除根释义:也说剪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不留后患。《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 13.
本根释义:⒈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宋 李纲《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清 邵曾训《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⒉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宋 司马光《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明 李东阳《
- 14.
畏慕释义:⒈畏惧和羡慕。《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孔 传:“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⒉指尊敬仰慕。《旧唐书·郭元振传》:“元振 风神伟壮,而善於抚御,在 凉州 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宋史·苏轼传》:“宰相 韩琦 曰:‘軾 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復异辞矣。’”明 刘基《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所至有德,泽加於民,真足以起后人之畏慕,昭轨范於将来。”
- 15.
称贤使能释义:举用贤能之人。《逸周书·大聚》:“泉深而魚鼈歸之,草木茂而鳥獸歸之,稱賢使能、官有材而士歸之。”
- 16.
肢势释义:家畜四肢站立时的姿势,是评定家畜役使能力的重要依据。
- 17.
至平释义:⒈旧指贤君在位,公道大行,人尽其力的治世。 《荀子·荣辱》:“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君道》:“故藉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汉书·元帝纪》:“五帝三王,任贤使能,以登至平。”⒉极其公平;极其清平。三国 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宋 叶适《财总论二》:“夫当 仁宗 四十二年,号为本朝
- 18.
蕰崇释义:积聚;堆积。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杨伯峻 注:“蕰崇,积聚也……堆积附着苗根,让其发酵肥田也。”
- 19.
见恶释义:⒈看到坏的事物。《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⒉被憎嫌。《左传·哀公二十年》:“黯 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 20.
训典释义:⒈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书·毕命》:“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孔 传:“其不循教道之常,则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为恶之祸,慕为善之福。”⒉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教之防利。”杜预 注:“训典,先王之书。”杨伯峻 注:“《楚语上》‘教之训典,使知族类’,又下‘又有左史 倚相 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晋语八》‘缉训典’,训典盖典章制度之书。”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树训典以示民极,审褒贬以彰劝沮。”南朝 梁 沉约《内典序》:“且中外羣圣,咸载训典,虽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