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京堂释义:清 代对某些高级官员的称呼。 如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国子监及大理、太常、太仆、光禄、鸿胪等寺的长官,概称京堂。在官文书中称京卿,一般为三品、四品官。中叶以后,成为一种虚衔。
- 2.
冰沍释义:冰冻。 明 归有光《通政使司右参议张公墓表》:“知 济寧州,至则减损户徭,拊循流亡。州水陆二驛併,水驛须冰沍乃给陆,以省其费。”清 吴乔《雪夜感怀》诗:“不知冰沍何时了,一见梅花眼便清。”
- 3.
参议释义:⒈参与谋议:参议国事。 ⒉官名。明代在布政使、通政使司下设参议一职,清代通政使司下也设参议。民国时期参议多为闲职。
- 4.
备置释义:⒈设置。《后汉书·班彪传上》:“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⒉置办;购买。阿英《<敌后日记>摘抄》:“﹝ 北蒋庄 市镇﹞物价太昂,购买力更显衰弱,而时时恐敌伪下乡,不敢备置应客。”
- 5.
宿齿释义:年高;年高之人。 《晋书·武陔传》:“陔 以宿齿旧臣,名位隆重。”《隋书·苏威传》:“房公威 器怀温裕,识量弘雅,早居端揆,备悉国章,先皇旧臣,朝之宿齿。”王闿运《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序》:“家推宿齿,礼絶青衣。”
- 6.
尘氛释义:⒈犹言灰尘烟雾。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弃赫奕之朝华,避僨车之险略;吟啸苍崖之间,而万物化为尘氛。”《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是日也,尘氛蔽日,金 人初不测其多寡,遂相拒踰日。”清 魏源《圣武记》卷四:“贼果至,德 令於众曰:‘望其尘氛,虽不过千,然皆亡命必死之贼。’”⒉尘俗的气氛。唐 牟融《题孙君山亭》诗:“长年乐道远尘氛,静筑藏修学隐论。”明 唐顺之《寿张通政》诗:“蚤躭玄寂谢尘氛,隐身犹嫌名可闻。”姚莹《论诗绝句》之六:“游仙诗思絶尘氛,服石餐霞气軼羣。”⒊犹言凡俗之貌。《初刻拍案惊奇
- 7.
左右通政释义:官名。明朝在两京设置通政司,司设有通政使、左右通政等官。
- 8.
总帅释义:⒈犹统率。《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汉 兴自 秦二世 元年之秋,楚陈 之岁,初以 沛公 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 秦。”⒉犹统帅。《三国演义》第七一回:“玄德 曰:‘夏侯渊 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 张郃!’”明 唐顺之《升通政司左通政谢表》:“臣任同总帅,官係纳言。”
- 9.
扶床释义:谓年幼扶床学步。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牀;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唐 韩愈《苗氏墓志铭》:“累累外孙,有携有婴,扶牀坐膝,嬉戯讙争。”王闿运《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序》:“鲁卿 纳币,穆姜 犹嫌非姒;叔妹扶牀,班氏 恐其自尊。”
- 10.
扶牀释义:谓年幼扶床学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牀;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唐 韩愈《苗氏墓志铭》:“累累外孙,有携有婴,扶牀坐膝,嬉戯讙争。”王闿运《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序》:“鲁卿 纳币,穆姜 犹嫌非姒;叔妹扶牀,班氏 恐其自尊。”
- 11.
朱阁释义:⒈红色的楼阁。⒉通政院的别名。
- 12.
段如惠释义:字薰期,河阳人,清康熙间贡生,历官至右通政使。
- 13.
焯焯释义:⒈显著;昭然。唐 韩愈《太学生何蕃传》:“司业、祭酒撰次 蕃 之羣行焯焯者数十餘事,以之升於礼部而以闻於天子。”明 叶盛《水东日记·苏天爵<元文类>》:“夫有 元 名人文集,如 王百一、阎高唐、姚牧菴、元清河、马祖常、元好问 之焯焯者,今皆无传。”清 钱谦益《涂母王夫人五十序》:“通政夫妇大节焯焯,国史彤史胥予言有徵焉。”⒉谓明亮貌。《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远看像萤飞逐,来近似流星焯焯。”
- 14.
登闻释义:⒈犹上达。《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於天。”孔颖达 疏:“﹝ 紂王 ﹞不念发闻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见享,升闻於天。”宋 王得臣《麈史·睿谟》:“郑毅夫 尝説 艺祖 朝,声登闻,求亡猪者。”⒉“登闻鼓院”的省称。晋 以来有登闻鼓之设,宋 景德 四年置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明 以后置于通政院。宋 叶适《陈秀伯墓志铭》:“绍兴 六年,上书登闻,陈策十二。”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十:“於是 承珪 乃为 犍 改名 中正,俾诣登闻,始得召见。”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
- 15.
站户释义:元 代服役于站赤之户称站户。属通政院与中书兵部,并置驿令、提领等官管辖,不与民户相混,如有缺,由民户签补。每一提领所领站户,多则二三千,少则五百至七百。《元史·兵志四》:“站户闕乏逃亡,则又以时签补,且加賑卹焉。”《元史·兵志四》:“﹝ 中统 ﹞五年八月,詔:‘站户贫富不等,每户限四顷,除免税石,以供铺马祗应;已上地亩,全纳地税。’”
- 16.
繁并释义:犹繁多。 《元典章·圣政一·恤站赤》:“各处站赤差发繁併,迤渐消乏,仰中书省通政院设法撙裁。”《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六年》:“今措置 临安府 自北郭税务至 镇江府 沿路一带税场内,地理接近收税繁併去处,合行省罢,庶几少宽商贾。”
- 17.
红本释义:⒈明 代宦官 刘瑾 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 刘瑾,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明史·宦官传一·刘瑾》:“章奏先具红揭投 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 刘太监 而不名。”⒉清 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清 龚自珍《上海张青琱文集序》:“嘉庆 二十一年,治河方略馆内阁,借 顺治 朝及 康熙 初红本备考核,馆不戒於火,红本燬,嗣是内阁求 顺治 典故难。”清 昭槤《啸亭续录·批本处》:“凡本章,大学士票拟上,经上批览毕,
- 18.
讽厉释义:⒈亦作“讽励”。 暗示、督促。晋 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竇后 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 蔡伦 考之。竇后 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⒉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宋 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詔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 天圣 迄今二十餘年。”《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举通政使 蔡瑄、左通政 茹瑺、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讽厉之。”
- 19.
诬讦释义:捏造罪名,加以攻讦。《宋书·蔡廓传》:“况人亡事远,追相诬訐,断以礼律,义不合关。”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十一月授通政使司副使,明年被旧属诬訐,吏议降四级调用矣。”《清史稿·高宗纪四》:“闰十月壬子,苏墧 以侵税诬訐,处斩。”
- 20.
通政释义:见“通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