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木刻 木刻的意思

木刻

简体木刻
繁体
拼音mù kè
注音ㄇㄨˋ ㄎㄜ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ù,(1) 树类植物的通称。【组词】: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2) 木料、木制品。【组词】: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3) 棺材。【组词】:棺木。(4) 质朴。【例句】:木讷(朴实迟钝)。(5) 呆笨。【组词】: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组词】:麻木。(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

kè,(1) 雕,用刀子挖。【例句】: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2)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组词】:五点一刻。(3) 时间。【组词】: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缓。(4) 形容程度极深。【组词】:深刻。刻意。刻骨(感受深切入骨)。刻苦。(5) 不厚道。【组词】:刻毒。刻薄。尖刻。苛刻。(6) 同“克”。

基本含义

指以木材为材料进行雕刻的艺术。

木刻的意思

木刻 [mù kè]

1. 在木上刻图画的艺术或方法,尤指在木料断面上刻制图画以供印刷机拓印。

[wood engraving; woodcut;]

木刻 引证解释

⒈ 用木料雕刻的。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木朝 开宝 中, 真州 有渔者钓得一木刻妇人,背刻‘ 丁 氏’二字。”

⒉ 指木雕之物。此指传集人众的木雕符信。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予奉使按边,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
此指木雕的地理模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刻名印》:“今 蒙古 、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
此指木雕的人名印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雍正 ﹞十三年春,苗疆吏以徵粮不善,远近各寨蠭起,徧传木刻,妖言四煽,省城大吏尚不之信也。”

⒊ 木版雕印。参见“木板”。

宋 汪逵 《淳化阁帖辨记》:“其本乃木刻,计一百八十四板,二千二百八十七行。其墨乃 李廷珪 墨,墨黑甚,如漆。其字比诸刻为肥。”
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⒋ 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成图形,再拓印在纸上。

鲁迅 《书信集·致张慧》:“弟非画家,不敢妄说,惟以意度之,木刻当亦与绘画无异,基本仍在素描,且画面必须统一也。”
鲁迅 《书信集·致罗清桢》:“我以为少年学木刻,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


国语词典

木刻 [mù kè]

⒈ 一种版画。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形,再用纸拓印。计有阴刻、阳刻或阴阳混合刻三种表现法。

⒉ 木制的雕刻品。


木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付梓释义:也说上梓。书稿付 印。梓,梓木,可用以刻字。旧时印刷多用木刻版,故称文字上版雕刻为付梓或上梓。
    • 2.
      代称释义:代替正式名称的另一名称:我国木刻书版向来用梨木和枣木,所以梨枣成了木刻书版的代称。
    • 3.
      内鬨释义:亦作“内哄”。内訌。《清史稿·高宗纪一》:“﹝ 乾隆 四年﹞九月乙巳朔,署 广西 提督 谭行义 以 安南 郑氏 专柄,清化镇 邵郡公 及 黎鷟 起兵与 郑氏 内鬨,奏闻。”《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李桦 不但自己搞起了木刻,并于1934年6月发动他的学生组织起‘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乘 两广 军阀 陈济棠 与 蒋介石 发生内哄所造成的政治空隙,在 广州 举起了木刻运动的战旗。”
    • 4.
      凸版印刷释义:用图文凸起的印版进行印刷。 印版有木刻版、活字版、铅版、照相凸版、电镀铜版、塑料版等。在激光照排、胶片制版推广以前,多用于印刷报刊、书籍等。
    • 5.
      刻本释义:用木刻版印成的书本。中国刻版印书大约兴于唐代,盛行于两宋。对传播和保存中国文化遗产起了很大作用。
    • 6.
      化蜕释义:犹蜕化。鲁迅《集外集拾遗·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 7.
      唐窑释义:清 乾隆 前期 景德镇 官窑所造瓷器。 因 唐英 掌管窑务,故名。唐英 从 乾隆 元年到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752-1756)先后任 淮安 关、九江 关监督,兼理 景德镇 窑务。其时 景德镇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所作珐琅彩,尤为精美。模仿剔牙、竹木刻、牙角雕,俱逼真。
    • 8.
      复刻释义:指木刻书籍的重行刻印。
    • 9.
      字帖释义:〈名〉供学习书法的人临摹的范本,多为名家墨迹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
    • 10.
      戏鸿堂帖释义:明 董其昌 所刻丛帖名。取 南朝 梁 袁昂《古今书评》“钟繇 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 晋 唐 以来法书,共十六卷。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亦省称“戏鸿”。
    • 11.
      担荷释义:⒈肩挑背负。《管子·小匡》:“今夫商羣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輅马,以周四方。”⒉引申为担负的重物。汉 严忌《哀时命》:“负担荷以丈尺兮,欲伸腰而不可得。”⒊承当。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女子为天生之人,即当同担荷天下之事者也。”⒋承受的压力或担负的责任。明 李贽《复周柳塘书》:“若特地出来,要扶纲常,立人极,继往古,开群蒙,有如许担荷,则一言之失,乃四海之所观听,一行之谬,乃后生小子之所效尤,岂易放过乎?”郭沫若《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
    • 12.
      新机释义:⒈新的生机;新的精神。宋 苏辙《雪》诗:“林下细花漆百草,堦前轻素剪新机。”清 曾国藩《复彭丽生书》:“庶生新机而还旧识,即拯时艰於万一,亦未可知。”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择取 中国 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⒉新的机运。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识者谓非实行革命,不足以涤荡旧污,振作新机。”⒊新的机杼。《诗刊》1978年第5期:“另一方面要……系统总结其含孕古今,另创新机的艺术经验。”
    • 13.
      旃檀瑞像释义:檀香木刻的 释迦牟尼 像。 《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天监 ﹞十八年,復遣使送 天竺 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释氏 有旃檀瑞像者,见於内典。谓 释氏 在世时説法於 忉利天,而 优填王 思慕不已,请 大目犍连 运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摄匠手登天,视其相好,归而刻焉。释氏 者身长丈六尺,紫金色,人閒世絶不可拟。独他方有旃檀木者能比方故也。瑞像则八尺而已,盖减师之半。”亦称“旃檀佛像”。《元史·世祖纪十二》:“幸 大圣寿万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震均《天
    • 14.
      木偶人释义:⒈亦作“木禺人”。木刻的人像。⒉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
    • 15.
      木刻释义:版画的一种。指用刀在木版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画。木刻用的颜料分油质、水质两大类。还有黑白、单色、套色之分。
    • 16.
      木口雕刻释义:木刻艺术的一种。在木的横截面上雕刻。鲁迅《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同是柘木,因锯法两样,而所得的板片,也就不同。顺木纹直锯,如箱板或桌面板的是一种,将木纹横断,如砧板的又是一种。前一种较柔,雕刻之际,可以挥凿自如,但不宜于细密,倘细,是很容易碎裂的。后一种是木丝之端,攒聚起来的板片,所以坚,宜于刻细,这便是‘木口雕刻’……和这相对,在箱板式的板片上所刻的,则谓之‘木面雕刻’。”鲁迅《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1)小引》:“一七七一年,﹝ 英国 ﹞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谓‘白线雕版法’
    • 17.
      木板书释义:用木刻板印成的书。
    • 18.
      木版图释义:木刻版画。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为 中国 所知道的 梅斐尔德,是一个新进的青年作家,他曾为 德 译本 斐格纳尔 的《猎俄皇记》刻过五幅木版图。”
    • 19.
      木版水印释义:我国传统的刻版印刷方法之一,因用水墨和颜料在木刻版上刷印,故称。主要用以复制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
    • 20.
      木版画释义:木刻。

木刻(muk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木刻是什么意思 木刻读音 怎么读 木刻,拼音是mù kè,木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木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