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罪 [dìng zuì]
1. 根据法庭或其他权威的裁决,决定断定或宣告其犯法或有罪。
例他被审并定罪,罚款500元。
英[convict;]
国语词典
定罪 [dìng zuì]
⒈ 判定罪名。
引《水浒传·第八回》:「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
《文明小史·第五回》:「金委员又告诉他,现在拿到几个人,已经打了,收在监里,等到审问明白,就好定罪。」
近科罪 治罪 入罪 坐罪
定罪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坐罪释义:坐法。
- 2.
治罪释义:给犯罪人以应得的惩罚:依法治罪。
- 3.
科罪释义:定罪。
定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刺释义:⒈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⒉指三次察讯。⒊谓击刺三次。
- 2.
三审定谳释义:在多次审理以后再定罪。“三”不是实指,指多次。谳:定罪、议罪。定谳:定罪、定案。
- 3.
不召之臣释义:一些朝代,比如明朝,在外驻守的大臣不经皇帝召见就擅自进京,是有谋反之意的,是要被定罪的,这样的臣子就被称为不召之臣。
- 4.
不听释义:⒈谓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侯 不听左右,魏主 不听誉者,而明察照羣臣。”《后汉书·伏湛传》:“步 欲留与 隆 共守二州,隆 不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早劝他不听,此刻后悔了,却是迟了。”⒉不允许。《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纪》:“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及见女,暴怒,杖逐而出,不听入门。”⒊不定罪。《礼记·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郑玄 注:“简
- 5.
丹书释义:⒈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於丹书。”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三国 魏 曹操《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⒉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有圣瑞”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
- 6.
丽罪释义:被定罪。丽,通“罹”。
- 7.
八议释义:中国古代刑法对于八种人予以特权的制度。 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亲”指皇室一定范围的亲属;“故”指皇帝的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为辅佐皇帝的能人;“功”指有大功勋的人;“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两品以上的人;“勤”指勤劳之士;“宾”指国宾。这八种人犯死罪,不能直接定罪量刑,要上报朝廷,集体审议后再报请皇帝裁决。唯犯“十恶”罪则不适用此规定,即所谓“十恶不赦”。
- 8.
其心可诛释义:一个人虽然作案未遂或尚未作案,但是只要有过这个心思,就是该死”。从现代的观念看来,“有过这个心思”只是思想动机,还未构成犯罪行为,就只能由道德来管,不能由法律来管,因而也就不能以此定罪。
- 9.
具狱释义:⒈备文定案。⒉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
- 10.
内监释义:⒈太监。唐 王建《宫词》之五九:“圣人生日明朝是,私地教人属内监。”《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内监心性喜欢小的,自然如此。”《红楼梦》第十六回:“早见都太监 夏秉忠 乘马而至,又有许多跟从的内监。”⒉囚禁重犯的牢房。因多设于牢狱深处,故称。《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四》:“凡监狱,有内监,有外监,有女监,别其罪囚而繫之。”⒊指内监看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从定罪那天起,他家里便弄尽了神通,先把县署内监买通了,又出了重价,买了几个乡下姑娘,都是身体朏壮的……希图留下一点血脉。”
- 11.
决囚灯释义:亦作“决囚灯”。南唐 李后主 于佛前燃灯,以其明灭决定罪犯应否判处死刑,故称。元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曾景建《金陵百咏·决囚灯》诗云:‘五详三覆始施刑,明灭兰膏岂足凭。可惜当年杀 严续,无人为益决囚灯。’序云:‘后主 听死囚,然佛灯决之。囚家赂左右窃益膏油,輒得不死。’”
- 12.
决宪释义:谓作出惩处决定;定罪。
- 13.
决谳释义:指判案定罪的办法、条文。
- 14.
冻雪释义:犹冰雪。隋 江总《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池臺聚冻雪,栏牖噪归禽。”唐 韦应物《宿永阳寄璨律师》诗:“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
- 15.
判罪释义:法院根据法律给犯罪的人定罪。
- 16.
刺断释义:刺字定罪。
- 17.
勘劾释义:勘劾,汉语词语,谓核实定罪
- 18.
吏议释义:⒈谓官吏议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清 龚自珍《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裁损吏议,亲总其大纲大纪,以进退一世。”⒉指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李周翰 注:“有司以 迁 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宋 沉作喆《寓简》卷五:“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清史稿·礼志十二》:“光绪 四年,贵州 巡抚
- 19.
宁失不经释义:不经指的是不合常法,不按既定规矩办。宁失不经的意思是,定罪有疑问时要从轻,不能从重,宁可有“不经”之失误,也不能枉杀无辜。
- 20.
定谳释义:定案;定罪(谳: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