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傅 [wài fù]
1. 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
外傅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参见“内傅”。
引《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
清 袁枚 《新齐谐·长乐奇冤》:“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
国语词典
外傅 [wài fù]
⒈ 教学的老师,别于内傅而言。
引《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清·李渔《秦淮健儿传》:「健儿性善动,不喜读书,外氏命就外傅,不率教。」
外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计释义:文字与筹算。 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南史·后妃传下·陈武宣章皇后》:“后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
- 2.
内傅释义:在年幼的太子或诸侯身边,担负教养之责的保母。《西京杂记》卷一:“赵王 如意,年幼未能亲外傅,戚姬 使旧 赵王 内傅 赵媪 傅之。”
- 3.
出就外傅释义:离家就学于师。《礼记·内则》:“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周 姓,天主教也。人疑之,而不能得其实。适 周 幼子出就外傅,以属对不能,恐被呵责,乞同牕年长,挟此以问其详。”清 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学生恶习》:“子弟出就外傅,深宜慎择。不然,习於诈伪,将至无所不为。”
- 4.
外傅释义: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 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清 袁枚《新齐谐·长乐奇冤》:“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参见“内傅”。
- 5.
就傅释义:⒈从师。语出《礼记·由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唐 杨炯《<王勃集>序》:“器业之敏,先乎就傅。”《宋史·宁宗纪一》:“﹝ 淳熙 ﹞七年二月,初就傅。”梁启超《禁早婚议》:“常人大抵七八岁始就傅。”⒉宋 代设置在京的学校名。《宋史·选举志三》:“哲宗 时,初置在京小学,曰‘就傅’、‘初筮’,凡两斋。”
- 6.
襦袴释义:⒈短衣与裤。 亦泛指衣服。《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袴。”《吕氏春秋·离谓》:“子产 治 郑,邓析 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南史·儒林传·贺德基》:“德基 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裌襦袴。”清 唐孙华《大雨叹》诗之二:“篋中无襦袴,堂上鸣笙竽。”⒉见“襦袴歌”。
- 7.
蹈矩循彠释义:同“蹈矩循规”。明 宋濂《佛慧圆明无边广照普利大禅师塔铭》:“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輒成诵,出入蹈矩循彠,有若成人。”
- 8.
骑竹马释义:古时儿童常相与骑竹马为戏,后因用作咏儿童生活与友谊的典故。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桓公 语诸人曰:‘少时与 渊源 共骑竹马。’”唐 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大历 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 会昌 春。”前蜀 韦庄《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诗:“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亦省作“骑竹”。唐 杜甫《清明》诗之一:“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清 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与两从兄,自鬭草骑竹,以至就外傅,皆未尝一语失敬爱之度。”
- 9.
鹓雏释义:⒈亦作“鵷鶵”。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金 元好问《南冠行》:“王孙上客生光煇,竹花不实鵷雏飢。”⒉凤雏。比喻有才望的年青人。《旧唐书·薛收传》:“元敬,隋 选部郎 迈 之子,与 收 及族兄 德音 齐名,世称‘河东 三凤’。收 为长雏,德音 为鸑鷟,元敬 年最少为鵷鶵。”金 元好问《德修家儿子》诗:“凤山自有鵷鶵种,九子相从不厌迟。”清 方文《寄怀子建李明府署中》诗之一:“世乱强为客,家贫长傍人。鵷鶵称外傅,马队作比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