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祭酒 [guó zǐ jì jiǔ]
1. 古代学官名。
国子祭酒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 咸宁 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清 光绪 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参见“祭酒”。
引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序:“朗陵公 何敬祖,咸 之从内兄,国子祭酒 王武子,咸 从姑之外孙也。”
唐 张说 《素盘盂铭序》:“国子祭酒 韦公 好游山水。”
《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氏 亦係 金陵 名宦之女,父名 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
国子祭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冲佑观释义:宫观名。 在 福建省 武夷山。始建于 唐 天宝 年间。历代数易其名,宋 称“冲祐观”。为道教活动中心之一。宋 代退职官员常主管观事,以领取半俸。朱熹、陆游、辛弃疾 等都先后主管过 冲祐观。宋 叶适《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再主 冲祐观,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
- 2.
十经释义:⒈十部儒家经典。《宋书·百官志上》:“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穀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教分掌。”⒉指五经五纬,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五纬。《南史·隐逸传上·周续之》:“续之 年十二,诣 宁 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五纬,号曰十经,名冠同门,称为 颜子。”
- 3.
国子祭酒释义:古代学官名。晋武帝 咸宁 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晋 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朗陵公 何敬祖,咸 之从内兄,国子祭酒 王武子,咸 从姑之外孙也。”唐 张说《素盘盂铭序》:“国子祭酒 韦公 好游山水。”《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氏 亦係 金陵 名宦之女,父名 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清 光绪 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参见“祭酒”。
- 4.
国学生释义:古代国学的学生。 《文献通考·学校二》:“﹝ 东晋 孝武 ﹞ 太元 九年……国子祭酒 殷茂 上言:‘臣闻旧制,国学生皆取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詔虽褒纳,竟不施行。’”《清史稿·礼志十》:“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孽海花》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个个飞黄腾达,入鸞掖,占鰲头,祇剩 曹公坊 一人向隅,至今还是个国学生。”
- 5.
国子学释义:即国子监。 《晋书·职官志》:“及 咸寧 四年,武帝 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唐 宋 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 代设国子学、蒙古 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参见“国子监”、“国子”。
- 6.
国师释义:⒈国家的军队。 《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 之辱也。”⒉王莽 设置的职官。《汉书·刘歆传》:“及 王莽 篡位,歆 为国师。”参见“四辅”。⒊太师的别称。《后汉书·赵典传》:“公卿復表 典 篤学博闻,宜备国师。”李贤 注引 徐坚 云:“国师,即太师也。”⒋一国的师表。《陈书·周弘正袁宪传赞》:“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⒌指国子祭酒。《梁书·王承传》:“俄转国子祭酒。承 祖 俭 及父 暕 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⒍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 北齐 法常。《大宋僧
- 7.
学官释义:⒈学校的房舍。《汉书·循吏传·文翁》:“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颜师古 注:“学官,学之官舍也。”《晋书·苻坚载记上》:“坚 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⒉指学校。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皇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絶怪恶之端。”《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后汉书·鲁丕传》:“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⒊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 汉 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 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 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
- 8.
惭腼释义:羞愧,不好意思。 《魏书·律历志上》:“延昌 四年冬,侍中、国子祭酒领著作郎 崔光 表曰:‘……兹业弗成,公私负责,俯仰惭靦。’”唐 卢照邻《同崔少监作双槿树赋》序:“词义猥薄,退增惭靦。”宋 欧阳修《与蔡省副书》:“昨日无以为礼,深用惭靦。”
- 9.
淹缓释义:迟缓;延缓。 《世说新语·任诞》“襄阳 罗友 有大韵”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晋阳秋》:“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南齐书·高帝纪上》:“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至於覆败。”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崔沆 及第年,为主罚録事,同年 卢彖,俯近关宴,坚请假往 洛 下拜庆,既而淹缓久之。”宋 叶适《国子祭酒赠宝谟阁待制李公墓志铭》:“又特奏五札子,故淹缓晷刻以广上意。”
- 10.
经筵释义: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宋 沉作喆《寓简》卷二:“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明 焦竑《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
- 11.
陵台释义:⒈即陵署。唐 开元 十三年改陵署为陵台。《新唐书·礼乐志四》:“贞元 四年,国子祭酒 包佶 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臺所由导至陵下,礼略无以尽恭。’”参见“陵署”。⒉陵墓。《宋史·礼志二五》:“陵臺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尺。”明 张居正《孝恪皇太后迁祔挽歌》之六:“綵云偏有意,来去遶陵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