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士 [liáng shì]
1. 贤士。
3. 爵名。汉武帝时设置,用以奖赏军功,位第三级。参见“武功爵”。
良士 引证解释
⒈ 贤士。
引《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
唐 韩愈 《原毁》:“吾尝试语於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清 龚自珍 《五经大义终始论》:“良士,国之金玉异物也。”
⒉ 爵名。 汉武帝 时设置,用以奖赏军功,位第三级。参见“武功爵”。
国语词典
良士 [liáng shì]
⒈ 贤德的处士。
引《诗经·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战国策·齐策一》:「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余兵足以待天下。」
近吉士
⒉ 善良的人。
引唐·韩愈〈原毁〉:「常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三国演义·第四回》:「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反刁民
良士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吉人释义:⒈善良的人。⒉指有福之人。
- 2.
吉士释义:⒈犹贤人。《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国家。”《汉书·元帝纪》:“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颜师古 注:“吉,善也。”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嘉泰三年》之一:“召康公 为 成王 赋《卷阿》之诗,言求贤用吉士。”清 戴名世《<傅天集>序》:“所为歌诵其主之寿考福禄,而兼及於吉人吉士之多也。”⒉男子之美称。《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 氏女因嫂而得夫,怀吉士初非衒玉。”清 李渔《蜃中楼·耳卜》:
- 3.
善人释义:⒈指普通百姓。 ⒉有道德的人;对人关怀、肯行善的人。
良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准程释义:⒈准则;法式。 唐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及公当职施政,示人準程。良士勇善,伪夫去饰。”《元史·礼乐志三》:“迎神,奏《文明之曲》:‘天纵之圣,集厥大成。立言垂教,万世準程。’”清 袁枚《新齐谐·铜人演西厢》:“乾隆 二十九年,西洋贡铜伶十八人,能演《西厢》一部。人长尺许,身躯、耳目、手足悉铜铸成,其心、腹、肾、肠皆用关键凑接,如自鸣鐘法。每齣插匙开锁有一定準程,误开则坐卧行止乱矣。”⒉一定的规程,确定的把握。元 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洞宾 云:‘我十年苦志,一举成名,是荷包里东西,拿得定的
- 2.
合要释义:核验;印证。《左传·襄公十年》:“使 王叔氏 与 伯舆 合要,王叔氏 不能举其契。”杨伯峻 注:“合要,谓前此两方相争之罪状、证辞等取而合之。”宋 曾巩《史馆申请三道》:“欲使名臣良士,言行功实,传之不朽,为人子孙者,亦宜知父祖善状,合要显扬,使得见於国史,以称为人后嗣之义。”
- 3.
旅力释义:⒈膂力,体力。 《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孙星衍 疏:“旅,即‘膂’省文。”南朝 梁 何逊《聊作百一体》:“佣畊乏旅力,倚市惮劬劳。”《新唐书·哥舒翰传》:“翰 有奴曰 左车,年十六,以旅力闻。”宋 王安石《乞宫观表》:“苟旅力之可陈,岂餘生之足惜。”⒉出力,尽力。《汉书·翟方进传》:“乌虖!害其可不旅力同心戒之哉!”《后汉书·班固传》:“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三国 魏 邯郸淳《魏受命述》:“帅义翼 汉,奉礼不越,旅力戮心,茂亮洪烈。”
- 4.
瞿瞿释义:⒈惊视不安貌。《易·震》:“震索索,视瞿瞿。”《礼记·玉藻》:“视容瞿瞿梅梅。”孔颖达 疏:“瞿瞿,惊遽之貌。”清 黄景仁《大雨宿青山寺即谢公宅》诗:“宵梦犹瞿瞿,苍崖恐崩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且非徒论列两物之异同而已,并剖辩两物与国家相关之利害,或可使当道瞿瞿然惊悟。”⒉眼目转动求索貌。《礼记·檀弓上》:“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殯,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孔颖达 疏:“眼目速瞻之貌。”⒊勤谨貌。《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毛 传:“瞿瞿然顾礼义也。”《新
- 5.
纁雁释义:亦作“纁鴈”。旧时妇以贽见姑之礼。《隋书·礼仪志四》:“梁 大同 五年,临城公 婚,公夫人於皇太子妃为姑姪,进见之制,议者互有不同。令曰:‘纁雁之仪,既称合於二姓,酒食之会,亦有姻不失亲。’”宋 苏辙《西掖告词·杨王第三女封安定郡主》:“兹择良士亦为外亲,将修纁鴈之仪,肇锡汤沐之奉。”
- 6.
衆尺释义:指各类马的尺寸。《文选·张协<七命>》:“秦 青 不能识其众尺,方堙 不能覩其若灭。”李善 注:“《吕氏春秋》曰:‘古者善相马者,管青 相脣吻,秦牙 相前,皆天下良士也……’《相马经》曰:‘夫法千里马,有三十六尺四寸。’”
- 7.
蹶蹶释义:⒈疾行貌。 唐 司空图《杂言》诗:“乌飞飞,兔蹶蹶,朝来暮去驱时节。”明 何景明《中林之棘》:“行野蹶蹶,行国迈迈。”《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大伯在鞋底上搕了搕烟灰,把烟袋往腰里一掖,就蹶蹶地走了。”⒉勤勉貌。《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蹶蹶。”朱熹 集传:“蹶蹶,动而敏於事也。”⒊惊动貌。《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成玄英 疏:“蹶蹶,惊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