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 [xiǎo yán]
1. 不合大道的言论。
2. 有关小事的言论。
3. 谓精微之言。
4. 谓描绘至微之物的杂体诗赋。
6. 指短诗、词。
小言 引证解释
⒈ 不合大道的言论。
引《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成玄英 疏:“儒墨小言,滞於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
《庄子·列御寇》:“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陆德明 释文:“言不入道,故曰小言。”
《孔子家语·好生》:“小辩害义,小言破道。”
⒉ 有关小事的言论。
引《礼记·表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
孔颖达 疏:“小言,可以立小事之言。”
宋 杨万里 《与虞彬甫右相书》:“小言可以大喻。”
⒊ 谓精微之言。
引唐 崔璐 《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以寄用伸款仰》:“小言入无间,大言塞空虚。”
⒋ 谓描绘至微之物的杂体诗赋。
引战国 宋玉 《小言赋》:“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 云梦 之田。”
唐 颜真卿 皎然 有《七言小言联句》诗。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杂体有大言、小言……等项,近於戏弄,古人偶为之,然而大雅弗取。”
⒌ 指短诗、词。
引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乐府大篇必倣 汉 魏,小言间取 六朝,近体旁参 唐 律。”
王鹏运 《<彊村词>序》:“自维低下,靡所成就,即此趦趄小言,度不能復有进益。”
国语词典
小言 [xiǎo yán]
⒈ 言不入道。
引《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⒉ 形容微小的事物。
引战国·楚·宋玉〈小言赋〉:「能麤而不能细,非妙工也。然则上座者未足明赏。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小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以释义:⒈不为,不因。 《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⒉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离娄 之明,公输子 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宋 曾巩《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 贞观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⒊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
- 2.
京阙释义:指皇宫。 亦借指京城。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驱马城西阿,遥眺想京闕。” 唐 李白 《梁园吟》:“我浮 黄河 去京闕,挂席欲进波连山。” 明 皇甫涍 《送周氏》诗:“回首望京闕,能不惻中情。” 陈毅 《开国小言》诗:“ 天安门 上望,京闕焕新采。”
- 3.
亿衆释义:亿万众庶。陈毅《开国小言》诗:“亿众大革命,流血三十载。”
- 4.
关壮缪释义:指 三国 蜀 关羽。壮缪 是 宋高宗 建炎 二年追赠给他的封号。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神仙·神名误称》:“近来狭邪家,多供 关壮繆 像,余窃以为褻凟正神,后乃知其不然。”清 赵翼《陔馀丛考·关壮缪》:“独 关壮繆 在 三国、六朝、唐、宋 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 高宗 建炎 二年,加 壮繆 武安王。”王国维《文学小言》十六:“《三国演义》无纯文学之资格,然其叙 关壮繆 之释 曹操 则非大文学家不办。”
- 5.
吃箇蝨子留只脚释义:亦作“喫箇蝨子留隻脚”。形容小气;悭吝。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饮食》:“喫箇蝨子留隻脚……今俗又谓分食者曰‘喫箇蝨子留隻脚’,与《小言赋》意同。”参见“吃蝨留大腿”。
- 6.
吃蝨留大腿释义:亦作“喫蝨留大腿”。形容小气,悭吝。清 翟灏《通俗编·禽鱼》:“喫蝨留大腿。宋玉《小言赋》:‘烹蝨脛,切蟣肝,会九族而同嚌,犹委餘而不殫。’按俗誚细小者曰:‘喫蝨留大腿’本此。”
- 7.
宋玉田释义:战国 楚 宋玉《小言赋》云,楚襄王 登 阳云 之台,诸大夫 景差、唐勒、宋玉 等陪侍。 王令曰:“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 云梦 之田。”宋玉 赋曰:“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王称善,因赐 玉 云梦 之田。后因以“宋玉田”借指 楚 云梦 之地。
- 8.
小言詹詹释义:小言詹詹,,汉语词语,指无关紧要的言论,说起来滔滔不绝
- 9.
淩云释义:直上云霄。战国 楚 宋玉《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宋 苏轼《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 10.
记问释义:⒈谓记诵诗书以待问或资谈助。宋 王安石《论议·取材》:“第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元 许衡《送许克勤赴新昌教序》:“况小言破道,小辨害义,克勤 之贤当不止於博闻记问而已。”《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观公之记问,不让 杨修 之学,子建 之能,王平 之閲市,张松 之一览。”参见参见“记问之学”。⒉通书信问候。唐 白居易《与运使郎中状》:“久违符采,絶疎记问,伏维视履寀集,休祉尚赊。”宋 郑刚中《答简州李知郡书》:“去冬衔命而出,正月抵故镇,诸郡记问如束笋,而公无一纸相访,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