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烘托 烘托的意思
hōngtuō

烘托

简体烘托
繁体
拼音hōng tuō
注音ㄏㄨㄥ ㄊㄨㄛ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ōng,(1) 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组词】:烘箱。烘手。烘干(gān)。烘烤。烘焙。(2) 烧。(3) 衬托,渲染。【组词】:烘衬。烘托。烘染。烘云托月(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tuō,(1) 用手掌承着东西。【例句】:两手托着下巴。(2) 陪衬,铺垫。【组词】:衬托。烘托。(3) 承着器物的东西。【组词】:托盘。(4) 寄,暂放。【例句】:托身,托售。托儿所。(5) 请求、帮助。【组词】:请托。恳托。(6) 借故推诿躲避。【组词】:推托。假托。(7) 依赖。【组词】:托福。托庇。(8) 委任。【组词】:托付。委托。(9) 压强单位。

基本含义

通过渲染、衬托等手段使人或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增强效果。

烘托的意思

烘托 [hōng tuō]

1.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 add shading around an object to make it stand out; ]

2. 陪衬,使明显突出。

以写景烘托人物性格。

[ set off by contrast; throw into sharp relief; ]

烘托 引证解释

⒈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⒉ 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五:“在一个墙上镶着很大的玻璃框,里面陈列的是一幕用电灯烘托着的全景。”
秦牧 《艺海拾贝·变形》:“它们简直完全不合于实际人体的比例,但是它们的确把主要想表达的事物烘托出来了。”


国语词典

烘托 [hōng tuō]

⒈ 从周围或旁边渲染,使主体或重点更加显明。也作「烘衬」。

如:「他的山水画,常用淡墨烘托出远山。」

渲染 衬托 衬著


烘托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衬托释义: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 2.
      陪衬释义:⒈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雕梁画栋陪衬着壁画,使大殿显得格外华丽。⒉陪衬的事物。
    • 3.
      渲染释义:⒈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⒉比喻夸大地形容:一件小事情,用不着这么渲染。

烘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旋律释义:⒈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 ⒉比喻主要精神或基本观点:改革是这个报告的主旋律。
    • 2.
      副末释义:⒈宋 杂剧、金 院本的脚色。 从参军戏中的苍鹘演变而来。任务是烘托发挥“副净”所制造的笑料。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嘉祐三年)》:“正如杂剧人,上名下韵下来,须勾副末接续尔。”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中……副浄色发乔,副末色打浑,又或添一人装孤。”明 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鶻。”⒉元 杂剧中居次要地位的末。元 无名氏《碧桃花》楔子:“副末扮 张道南 引浄 兴儿 上。”⒊宋 元 南戏和 明 清 传奇演出开场时向观众介绍剧情概要的角色,兼做杂差。明 高明《琵琶记
    • 3.
      卖字儿释义:演员的嗓子突然出现问题时,还照样演出,但在演唱时,不用拖腔,用吟诵的办法表现唱词,而琴师则采用特殊的伴奏手段,烘托演员的吟诵,观众听起来,仍然像演唱一般。
    • 4.
      太庙释义:明清帝王祭祖的宗庙建筑。 现存的太庙建筑仅有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嘉靖二十四年(1544)重建至现存规模。平面为矩形,有两重围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有戟门、前殿、中殿和后殿等。其墙内、墙外广植柏树,烘托出整体建筑群的凝重与肃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
      孤山夜雨释义:孤山夜雨描写的是孤身在山中,晚上天有下起了雨。 这是一幅多么孤独凄凉的画面啊。烘托了写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 6.
      寒蝉凄切释义: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 7.
      托法释义:⒈谓凭借刑法。 ⒉指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 8.
      托物起兴释义: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 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通常暗含比喻。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古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从而引起全篇。
    • 9.
      拍案叫絶释义:拍桌子叫好。形容赞赏至极。语本 唐 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红楼梦》第七八回:“﹝ 寶玉 ﹞忙問:‘這一句可還使得?’衆人拍案叫絶。”《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當下 鄧九公 聽了,先就拍案叫絶,立刻便想拿説媒的那把蒲扇。”阎纲《论陈奂生》:“幽默深刻的笔法,喜剧气氛的烘托,让人拍案叫绝。”
    • 10.
      柳色释义:⒈柳叶繁茂的翠色。 多用以烘托春日的情思。⒉指绿色。
    • 11.
      烘托释义:⒈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⒉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⒊陪衬,使明显突出:蓝天烘托着白云。红花还要绿叶烘托。
    • 12.
      烘晕释义:即烘托。
    • 13.
      烘染释义:烘托渲染:他把自己所听到的,加上许多烘染之词,活灵活现地讲给大家听。
    • 14.
      烘衬释义:烘托;陪衬。
    • 15.
      背景音乐释义:影视片中不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只起衬托背景作用的音乐。 泛指在某些场合为烘托环境气氛而播放的音乐。
    • 16.
      舞台美术释义:舞台上的造型艺术。包括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装等,用以营造环境,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简称舞美。
    • 17.
      艺术手法释义: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 18.
      荷塘月色释义:散文。朱自清作。1927年发表。写作者执教的清华大学内荷塘的景色。描绘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及其色、香,荷塘上的月光、月影,荷塘四周的杨柳及蝉声、蛙声,生动地再现了月夜荷塘的风致,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矛盾。作品采用比喻、烘托等手法,极富诗情画意。 【荷塘月色】散文。朱自清作。1927年发表。写作者执教的清华大学内荷塘的景色。描绘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及其色、香,荷塘上的月光、月影,荷塘四周的杨柳及蝉声、蛙声,生动地再现了月夜荷塘的风致,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
    • 19.
      讬法释义:⒈谓凭借刑法。 ⒉指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 20.
      邻杵释义:指邻近的捣衣声。 多用以烘托旅人寒夜的寂寞。

烘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旋律释义:⒈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 ⒉比喻主要精神或基本观点:改革是这个报告的主旋律。
    • 2.
      副末释义:⒈宋 杂剧、金 院本的脚色。 从参军戏中的苍鹘演变而来。任务是烘托发挥“副净”所制造的笑料。宋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嘉祐三年)》:“正如杂剧人,上名下韵下来,须勾副末接续尔。”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剧中……副浄色发乔,副末色打浑,又或添一人装孤。”明 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鶻。”⒉元 杂剧中居次要地位的末。元 无名氏《碧桃花》楔子:“副末扮 张道南 引浄 兴儿 上。”⒊宋 元 南戏和 明 清 传奇演出开场时向观众介绍剧情概要的角色,兼做杂差。明 高明《琵琶记
    • 3.
      卖字儿释义:演员的嗓子突然出现问题时,还照样演出,但在演唱时,不用拖腔,用吟诵的办法表现唱词,而琴师则采用特殊的伴奏手段,烘托演员的吟诵,观众听起来,仍然像演唱一般。
    • 4.
      太庙释义:明清帝王祭祖的宗庙建筑。 现存的太庙建筑仅有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嘉靖二十四年(1544)重建至现存规模。平面为矩形,有两重围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有戟门、前殿、中殿和后殿等。其墙内、墙外广植柏树,烘托出整体建筑群的凝重与肃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
      孤山夜雨释义:孤山夜雨描写的是孤身在山中,晚上天有下起了雨。 这是一幅多么孤独凄凉的画面啊。烘托了写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 6.
      寒蝉凄切释义: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 7.
      托法释义:⒈谓凭借刑法。 ⒉指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 8.
      托物起兴释义: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 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通常暗含比喻。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古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从而引起全篇。
    • 9.
      拍案叫絶释义:拍桌子叫好。形容赞赏至极。语本 唐 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红楼梦》第七八回:“﹝ 寶玉 ﹞忙問:‘這一句可還使得?’衆人拍案叫絶。”《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當下 鄧九公 聽了,先就拍案叫絶,立刻便想拿説媒的那把蒲扇。”阎纲《论陈奂生》:“幽默深刻的笔法,喜剧气氛的烘托,让人拍案叫绝。”
    • 10.
      柳色释义:⒈柳叶繁茂的翠色。 多用以烘托春日的情思。⒉指绿色。
    • 11.
      烘托释义:⒈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⒉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⒊陪衬,使明显突出:蓝天烘托着白云。红花还要绿叶烘托。
    • 12.
      烘晕释义:即烘托。
    • 13.
      烘染释义:烘托渲染:他把自己所听到的,加上许多烘染之词,活灵活现地讲给大家听。
    • 14.
      烘衬释义:烘托;陪衬。
    • 15.
      背景音乐释义:影视片中不直接参与剧情的发展,只起衬托背景作用的音乐。 泛指在某些场合为烘托环境气氛而播放的音乐。
    • 16.
      舞台美术释义:舞台上的造型艺术。包括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装等,用以营造环境,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简称舞美。
    • 17.
      艺术手法释义: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 18.
      荷塘月色释义:散文。朱自清作。1927年发表。写作者执教的清华大学内荷塘的景色。描绘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及其色、香,荷塘上的月光、月影,荷塘四周的杨柳及蝉声、蛙声,生动地再现了月夜荷塘的风致,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想矛盾。作品采用比喻、烘托等手法,极富诗情画意。 【荷塘月色】散文。朱自清作。1927年发表。写作者执教的清华大学内荷塘的景色。描绘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及其色、香,荷塘上的月光、月影,荷塘四周的杨柳及蝉声、蛙声,生动地再现了月夜荷塘的风致,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思
    • 19.
      讬法释义:⒈谓凭借刑法。 ⒉指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 20.
      邻杵释义:指邻近的捣衣声。 多用以烘托旅人寒夜的寂寞。

烘托造句

1.她写戏曲喜欢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所以主人公一出场就以她惊人的美丽吸引了观众。

2.这部作品从正面多层次地烘托了主人公的形象。

3.这一段描写烘托出主人公内心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复杂心情。

4.这篇小说用环境描写烘托悲壮的场面。

5.这幅画用蓝天作背景,更加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宁静。

6.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英雄模范离不开群众,红花还要绿叶烘托

8.侧面烘托春雨滋润万物,细密绵长闪烁的特点。

9.基石,心甘情愿,默默无闻,永远承受着重量,烘托着雄伟和高贵。

10.环境描写,渲染了夏日清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此时愉悦的心情。

11.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或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借以烘托要写的事物。

12.绽开的花朵由绿叶烘托着,显得更鲜艳。

13.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

14.绚烂的灯光将鸟巢体育场烘托得更加金碧辉煌。

15.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挂起了灯笼,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完全烘托起来了。

烘托(hongt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烘托是什么意思 烘托读音 怎么读 烘托,拼音是hōng tuō,烘托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烘托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