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敌 [jù dí]
1. 抗拒敌人。
3. 抵挡,抵抗。
拒敌 引证解释
⒈ 抗拒敌人。
引《庄子·盗跖》:“跖 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像》:“夫执介胄而后能拒敌者,故非圣人之所贵也。”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备 不知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⒉ 抵挡,抵抗。
引《元典章·吏部六·司吏》:“比年以来,凡有强盗窃贼生发,劫夺民财,致伤人命,事主不能拒敌,必须报告巡检官。”
《水浒传》第十三回:“我自到任以来,闻知本府 济州 管下所属水乡 梁山泊 贼盗聚众打劫,拒敌官军。”
国语词典
拒敌 [jù dí]
⒈ 抵抗。
引《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谋士笮融、薛礼劝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敌。」
拒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十二营释义:指 明 末参加 荥阳 大会的农民起义军各部。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崇禎 ﹞八年正月大会於 滎阳。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 及 迎祥、献忠 共十三家七十二营,议拒敌,未决。”
- 2.
台城释义:⒈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孙诒让 间诂:“臺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参见“行城”。⒉六朝 时的禁城。宋 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 宋 间谓朝廷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按,晋 之“臺城”,在今 南京市 鸡鸣山 南 乾河沿 北,其地本 三国 吴 后苑城,东晋 成帝 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 宋、齐、梁、陈,皆为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 台城
- 3.
国门释义:指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拒敌于国门之外。产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 4.
御侮折冲释义:折冲指抵御敌人。指抗拒敌人的进攻。
- 5.
拒敌释义:⒈抗拒敌人。《庄子·盗跖》:“跖 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像》:“夫执介胄而后能拒敌者,故非圣人之所贵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备 不知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⒉抵挡,抵抗。《元典章·吏部六·司吏》:“比年以来,凡有强盗窃贼生发,劫夺民财,致伤人命,事主不能拒敌,必须报告巡检官。”《水浒传》第十三回:“我自到任以来,闻知本府 济州 管下所属水乡 梁山泊 贼盗聚众打劫,拒敌官军。”
- 6.
拒险释义:据守险要;凭借险要以拒敌。
- 7.
拘占释义:⒈拘泥于定例。 《元典章·吏部六·州县司吏转补路吏》:“比年以来,凡有强窃盗贼生发,刼夺民财,致伤人命,事主不能拒敌,必须报告巡检,或遇县官兼尉事拘占不能根捕。又为尉司司吏却係县吏兼管,比至完备,商议会行文字,差拨弓兵,其行刼盗徒已走百里有餘。”⒉霸占。《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逮勤王之师一至 钱塘,拘占房舍,攘夺舟船,凌轢官吏,侵渔百姓。”
- 8.
白甲军释义:五代 时 淮南 农民起义军。《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将帅﹞视民如莫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宋 陆游《南唐书·后主纪》:“民间又有自相率拒敌,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号白甲军。”
- 9.
行卤释义:拒敌的大盾。天子出行时的一种仪仗。
- 10.
行城释义:⒈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⒉临时建成的城垣。⒊即行像。
- 11.
距冲释义:拒敌的冲车。距,通“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