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供 [kǒu gòng]
1. 受审者口头陈述的供词。
英[affidavit; confession;]
口供 引证解释
⒈ 受审人口头陈述的与案情有关的话。
引《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凤四老爷 只是笑,并无一句口供。”
邹韬奋 《抗战以来》四二:“同一案件,各人口供太不一致,颇生疑窦。”
杨朔 《海市》:“吊打了半天,看看问不出什么口供,只得又解开我的绑。”
国语词典
口供 [kǒu gòng]
⒈ 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
引《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向知县取了和尚口供,叫上那邻居来问。」
《红楼梦·第八六回》:「初审口供,你是亲见的,怎么如今说没有见?」
口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刑具释义:用来逼问口供或执行刑罚的器具,如夹棍、老虎凳、绞架等。
- 2.
刑讯释义: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审讯方法。 法律禁止刑讯逼供。
- 3.
前言不对后语释义:同“前言不答后语”。《荡寇志》第八十回:“你前言不对后语,现有你的口供在此。众证确凿,你自去看来。”冰心《寄小读者》十四:“写完时重读一过,觉得太无次序了,前言不对后语的。”
- 4.
口词释义:口供。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我为甚先吐了这招承的口词?”《三国演义》第二三回:“操 曰:‘众官不知,此人连结恶党,欲反背朝廷,谋害 曹 某,今日天败,请听口词。’”《说唐》第七回:“蔡公 问了众人口词,喝令把响马带进来。”
- 5.
司房释义:⒈元明州县衙门里负责记录口供、管理案卷的文书部门,即六房中的刑房。⒉明代内廷各家私臣名。
- 6.
情词释义:⒈犹口供。 ⒉感情与言词。⒊陈情之词。
- 7.
招册释义:记录案件始末、犯人供词等的册子。 《清会典事例·刑部·刑律断狱》:“每年朝审、秋审,先期细览招册。”清 袁枚《随园随笔·招册》:“今官府审案皆有招册,序事之原委及两造口供。按《汉书·外戚传》,宣帝 即位,寻求外家,求得 王媪,媪有供词一段,歷言 翁须 嫁 刘仲卿 事。又《孔稚圭集》有奏上 王奂 在狱中杀 刘兴祖 事,皆琐屑详尽,而古雅可诵,是当时之招册矣。”
- 8.
招状释义:罪犯招供的文字记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当下读了招状,大牢内取出二人来,当厅判一个‘斩’字,一个‘剐’字,押赴市曹行刑示众。”《水浒传》第三九回:“蔡九知府 明取了招状,将一面二十五斤死囚枷枷了,推放大牢里收禁。”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馀论》:“问拟罪案,止以初招为主,招状又以口供为主。”
- 9.
杀人灭口释义: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
- 10.
株送徒释义:从先捕获的犯人口供中招出的同案犯。 《史记·平準书》:“所忠 言:‘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乃徵诸犯令,相引数千人,命曰‘株送徒’。”司马贞 索隐:“先至之人令之相引,似若得其株本,则枝叶自穷,故曰‘株送徒’。”
- 11.
汤方释义:中药汤剂处方。明 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
- 12.
笔录释义:⒈用笔记录:您口述,由我给您笔录。 ⒉记录下来的文字:口供笔录。
- 13.
脚夫释义:⒈搬运工人的旧称。 ⒉旧称赶着牲口供人雇用的人。
- 14.
补强规则释义:禁止被告人口供作为定案的唯一依据而必须有其他证据对其予以补强的规则。
- 15.
讯供释义:谓审问取口供。
- 16.
赃供释义:赃证和口供。
- 17.
赶脚的释义:指赶着牲口供人骑用的人。《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五鼓鸡鸣,两名夫和一个赶脚的,牵着一头骡一个叫驴都到了。”明 冯梦龙《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 丹阳 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即如舍下开这个客店……只为歇那些头口,撰他的粪来上地,贱贱的饭食草料,只刚卖本钱,哄那赶脚的住下。”王隐菊 等《旧都三百六十行·搬运行业·赶脚的》:“在各城门脸,驴市口和赶驴市,均有不少赶脚的,拉着小毛驴,供人们骑用。这种赶小毛驴的,北京 人都称之为‘赶脚的’。”
- 18.
辞出释义:⒈谓口供中检举、告发(别人)。⒉辞别走出。
- 19.
辞状释义:⒈说话的内容。⒉犹口供。
- 20.
辞证释义:犹口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