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不问 不问的意思
wèn

不问

简体不问
繁体不問
拼音bù wèn
注音ㄅㄨˋ 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ù fǒu,(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组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句】:不,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wèn,(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组词】: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2) 为表关切而询问。【组词】:慰问。问候。问长问短。(3) 审讯,追究。【组词】:审问。问案。唯你是问。(4) 管,干预。【组词】:概不过问。(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例句】:我问他借几本书。(6) 姓。

基本含义

不关心;不去询问。

不问的意思

不问 [bù wèn]

1. 不慰问。

2. 不过问;不询问。

3. 不管;无论。

5. 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不问 引证解释

⒈ 不慰问。

《周礼·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积,不问壹劳。”

⒉ 不过问;不询问。

《史记·陈丞相世家》:“汉王 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 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唐 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夕,不问苍生问鬼神。”
宋 曾巩 《兜率院记》:“至于浮屠人虽费如此,皆置不问,反倾府空藏而弃与之。”
夏衍 《不愁没有工作》:“但是 上海 就是这样的可以放置不问了吗?”

⒊ 不管;无论。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溼得所为佳。”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变文》:“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搓。”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不问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来你客店里,你便来叫我。”

⒋ 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朕即赦 元济 不问,迴军讨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弁杀邑令父子》:“乃父子俱死箠楚,寧非衣冠奇祸,何以置 兴 不问? 兴 寻病,得伏枕死。”
毛泽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不可偏废。”


国语词典

不问 [bù wèn]

⒈ 不计较,不管。

宋·岳飞〈题新淦古寺壁〉诗:「斩除元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三国演义·第八回》:「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


不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2.
      不理不睬释义: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 3.
      不管三七二十一释义: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4.
      不问三七二十一释义:不问情由。
    • 5.
      不问皂白释义: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6.
      不问青红皂白释义: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7.
      且食蛤蜊释义:指姑且置之不问。
    • 8.
      两税法释义:唐中叶开始实行的税收制度。 分夏秋两季收税,两税都以实物折钱计算;不问原籍,按现住地点就地征收;不分年龄,按地亩定税额。此法至明代废。
    • 9.
      九老图释义:唐 白居易 与 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 年老退居 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 会昌 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 及僧 如满 亦告老归 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后传世姓名不一。见 唐 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后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元 刘从益《送仪提点西归》诗:“自断平生不问天,拂衣归去任吾年。五侯鯖饱无多味,九老图成又一传。”
    • 10.
      乡举释义:⒈由乡里选拔人才。《管子·八观》:“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汉书·杜周传》:“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颜师古 注:“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⒉乡贡、乡试中式。宋 周密《齐东野语·苏大璋》:“三山 苏大璋 顒之,治《易》有声。戊午乡举,梦为第十一人。”元 施惠《幽闺记·书帏自叹》:“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康祺 于 同治 六年乡举后,以貲为刑部员外郎,十年成进士。”
    • 11.
      买盐释义:宋 代一种变相的收税制度。指盐商先上交现金,换取官府的盐引(运盐执照)。《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常赋之外,泛科名色,容或循习。讼牒不问大小轻重,或罚使输金,或抑使买盐。”
    • 12.
      亡何释义:⒈不久。⒉谓不问他事。⒊无故。⒋犹言无可奈何。
    • 13.
      伐国释义:征伐别国。《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南朝 梁 何逊《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明 刘基《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 14.
      停年格释义:北魏 崔亮 所创的选官制度。 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魏书·崔亮传》:“亮 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復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亮 外甥司空諮议 刘景安 书规 亮 曰:‘……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復修厉名行哉!’”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停年格》。
    • 15.
      停解释义:谓担任职务。 《北史·崔亮传》:“亮 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明 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之二:“即如算商贾,置盐官,则 桑弘 之遗意也;论停解,制年格,则 崔亮 之选除也。”
    • 16.
      兀卒释义:党项 语音译。西夏 国主的自称。《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 赵元昊 ﹞犹称男 邦泥定国 兀卒上书父 大宋 皇帝,更名 曩霄 而不称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议者以为改吾祖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许。”宋 范仲淹《答安抚王内翰书》:“今贵称兀卒,以避中朝,取 汉 唐 故事,如单于、可汗之类。”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元昊 入寇,所至如入无人之境。后数年,力尽求和,岁增赂遗,仍改名‘兀卒’,朝廷竟不问。”
    • 17.
      元敕释义:原先的诏令。《旧唐书·宪宗纪下》:“淮西 立功将士,委 韩弘、裴度 条疏奏闻。淮西 军人,一切不问。宜準元敕给復二年。”
    • 18.
      具瞻释义:⒈谓为众人所瞻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毛传:“具,俱;瞻,视。”郑玄笺:“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宋周必大《二志堂诗话·辨欧阳公释奠诗》:“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轻授。”明李贽《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⒉指宰辅重臣。
    • 19.
      冬年节释义:指冬至。 明 叶盛《水东日记·京都贺节礼》:“初,京都最重冬年节贺礼。不问贵贱,奔走往来者数日。家置一册,题名满幅。己巳之变,此礼顿废。景泰 二年冬至节,礼部请朝贺上皇於 东上门,詔免贺。”参阅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
    • 20.
      分愿释义:犹本心,本愿。《宋书·王僧达传》:“尝胆濡足,是其分愿,分心掛腹,实亦私苦。”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寃不问,不得分愿?”清 方苞《周官辨伪二》:“岂若天子之吏,以时会之,而听其相从於有司之前,可以称年材使各得其分愿哉!”

不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指释义:中指。 《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 2.
      不理不睬释义:指对人或事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 3.
      不管三七二十一释义: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4.
      不问三七二十一释义:不问情由。
    • 5.
      不问皂白释义: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6.
      不问青红皂白释义: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7.
      且食蛤蜊释义:指姑且置之不问。
    • 8.
      两税法释义:唐中叶开始实行的税收制度。 分夏秋两季收税,两税都以实物折钱计算;不问原籍,按现住地点就地征收;不分年龄,按地亩定税额。此法至明代废。
    • 9.
      九老图释义:唐 白居易 与 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 年老退居 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 会昌 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 及僧 如满 亦告老归 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后传世姓名不一。见 唐 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后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元 刘从益《送仪提点西归》诗:“自断平生不问天,拂衣归去任吾年。五侯鯖饱无多味,九老图成又一传。”
    • 10.
      乡举释义:⒈由乡里选拔人才。《管子·八观》:“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汉书·杜周传》:“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颜师古 注:“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⒉乡贡、乡试中式。宋 周密《齐东野语·苏大璋》:“三山 苏大璋 顒之,治《易》有声。戊午乡举,梦为第十一人。”元 施惠《幽闺记·书帏自叹》:“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康祺 于 同治 六年乡举后,以貲为刑部员外郎,十年成进士。”
    • 11.
      买盐释义:宋 代一种变相的收税制度。指盐商先上交现金,换取官府的盐引(运盐执照)。《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常赋之外,泛科名色,容或循习。讼牒不问大小轻重,或罚使输金,或抑使买盐。”
    • 12.
      亡何释义:⒈不久。⒉谓不问他事。⒊无故。⒋犹言无可奈何。
    • 13.
      伐国释义:征伐别国。《左传·昭公四年》:“召诸侯而来,伐国而克城。”南朝 梁 何逊《七召·声色》:“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从而至?”明 刘基《莒人伐我东鄙》:“伐国而围人之邑与救患而入人邑者,皆王法之所不容也。”
    • 14.
      停年格释义:北魏 崔亮 所创的选官制度。 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魏书·崔亮传》:“亮 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復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亮 外甥司空諮议 刘景安 书规 亮 曰:‘……宜须改张易调,如之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復修厉名行哉!’”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停年格》。
    • 15.
      停解释义:谓担任职务。 《北史·崔亮传》:“亮 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明 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之二:“即如算商贾,置盐官,则 桑弘 之遗意也;论停解,制年格,则 崔亮 之选除也。”
    • 16.
      兀卒释义:党项 语音译。西夏 国主的自称。《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 赵元昊 ﹞犹称男 邦泥定国 兀卒上书父 大宋 皇帝,更名 曩霄 而不称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议者以为改吾祖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许。”宋 范仲淹《答安抚王内翰书》:“今贵称兀卒,以避中朝,取 汉 唐 故事,如单于、可汗之类。”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元昊 入寇,所至如入无人之境。后数年,力尽求和,岁增赂遗,仍改名‘兀卒’,朝廷竟不问。”
    • 17.
      元敕释义:原先的诏令。《旧唐书·宪宗纪下》:“淮西 立功将士,委 韩弘、裴度 条疏奏闻。淮西 军人,一切不问。宜準元敕给復二年。”
    • 18.
      具瞻释义:⒈谓为众人所瞻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毛传:“具,俱;瞻,视。”郑玄笺:“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宋周必大《二志堂诗话·辨欧阳公释奠诗》:“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轻授。”明李贽《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⒉指宰辅重臣。
    • 19.
      冬年节释义:指冬至。 明 叶盛《水东日记·京都贺节礼》:“初,京都最重冬年节贺礼。不问贵贱,奔走往来者数日。家置一册,题名满幅。己巳之变,此礼顿废。景泰 二年冬至节,礼部请朝贺上皇於 东上门,詔免贺。”参阅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
    • 20.
      分愿释义:犹本心,本愿。《宋书·王僧达传》:“尝胆濡足,是其分愿,分心掛腹,实亦私苦。”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寃不问,不得分愿?”清 方苞《周官辨伪二》:“岂若天子之吏,以时会之,而听其相从於有司之前,可以称年材使各得其分愿哉!”

不问造句

1.一个警察不问青红皂白地开了火。

2.同志们有困难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3.如今这孩子干啥都大手大脚的,从来不问钱是咋来的。

4.他当了几年局长,由于不管事,也不问事,所以无咎无誉,平平庸庸。

5.共产党员不问政治,真是不成体统!

6.对于社会的不良风气,不能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7.窗上的玻璃碎了,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地就将小明说了一顿,小明感到很委屈。

8.他只顾自己埋头学习,对班集体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9.他对学校里的事总是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

10.小红对集体活动从来就不闻不问

11.你怎么黑白不分,不问青红皂白地就乱骂一通呢?

12.单位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你不闻不问,太不像话了。

13.灾区死伤那么严重,还是有些人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14.他听了底下的人一说,不问青红皂白,就气势汹汹地走了出来。

15.赚钱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他对孩子根本不闻不问

16.房客垫资维修房屋后,房东却不闻不问

17.某些领导对这些事实不闻不问

18.他粗暴无礼,我再也不能不闻不问了。

19.达赖喇嘛明明知情已经好几年了,却一直不闻不问

20.你怎么能对一个受伤的战士不闻不问呢?

不问(bu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不问是什么意思 不问读音 怎么读 不问,拼音是bù wèn,不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不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