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善 [qí shàn]
1. (约1790-1854)清末官员。满洲正黄旗人。曾任直隶总督。1840年,英舰北犯大沽,要挟谈判。他奉命与义律谈判。旋任钦差大臣抵广州,主张对英妥协。后被革职。1853年任钦差大臣,建立江北大营对抗太平军。后病死。
国语词典
琦善 [qí shàn]
⒈ 人名。(西元1790?~1854?)清满州人。嘉庆、道光年间以治河办海运有功,官至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广东禁烟之役后,代林则徐督粤,因擅自订立屈辱条约,被夺职,后屡黜屡起。太平军北犯时,卒于军中。谥文勤。
琦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朱批谕旨释义: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 2.
水勇释义:清 政府于鸦片战争期间组成的水上民兵。清 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上》:“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水勇善泅。”林增平《中国近代史》第一编第一章:“琦善 到达 广州 ……裁减兵船三分之二,舵工水勇全部遣散。”《新华月报》1961年第7期:“水勇是 林则徐 时代倡议组成的水上‘民兵’。”
- 3.
硃批谕旨释义: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 4.
选懦释义:亦作“选愞”。 柔弱怯懦。选,通“巽”。《后汉书·西羌传》:“今三郡未復,园陵单外,而公卿选懦,容头过身。”宋 叶适《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选愞迟鲁,儒之常患。”明 张居正《答冏卿徐敬吾书》:“元年之事,选愞中立,不能昌言以树正帜。”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耆英、琦善、伊里布 诸人,多选懦,无远略。”
- 5.
鸦片战争释义: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18世纪末期起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严重危害中国的国计民生,遭到中国的反对。1838年清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次年林则徐到广州,销毁缴获的鸦片二百三十余万斤,并多次打退英军的挑衅。1840年,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对中国发动了海盗式的战争。中国军队在林则徐统率下坚决抵抗,多次击退英军。而清政府妥协投降,反将林则徐等人撤职,另派琦善到广州谈判。1841年英军攻陷广州。1842年又攻陷吴淞、镇江等地。8月,清政府在英国胁迫下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