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帖 [shì tiě]
1. 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即试帖诗。
试帖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
引《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詔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⒉ 即试帖诗。参见“试帖诗”。
引唐 孟棨 《本事诗·徵咎》:“崔曙 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又如《喜雪献裴尚书》、《咏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鱼》、《咏雪》等诗,更復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虽工於试帖者,亦逊其稳丽。”
胡适 《<词选>自序》:“这种词等于文中的八股,诗中的试帖;这是一班词匠的笨把戏,算不得文学。”
国语词典
试帖 [shì tiě]
⒈ 科举时代考试时所作的诗,多用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其诗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在诗中自成一体,称为「试帖」。
⒉ 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
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试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俗体释义:⒈格调不高雅的文体。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郭绍虞 校释引 陶明濬 《诗说杂记》:“俗体者何?当是所盛行如应酬诸诗,毫无意味,腴词靡靡,若试帖等类。”⒉指俗体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其在中书,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为宋。公见之,不肯下笔。” 元 周伯琦 《六书正讹序》:“虽或辨其舛戾,而犹淆以俗体。”
- 2.
八韵诗释义:清 代科举考试用的一种诗体。又叫“试帖诗”。与八股文同试。初为五言六韵,后为五言八韵,格式要求极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一个是秀才,却是八股朋友,作起八韵诗来,连平仄都闹不明白。”
- 3.
六韵诗释义: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司农少卿 杨敬之 小女,年十三,以六韵诗题此寺。”《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谁知把个诗倒了平仄,六韵诗我又只作了十句,给他落了一韵,连个復试也没巴结上。”
- 4.
对语释义:⒈对偶的词句。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⒉交谈,对话。唐 韩愈《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元 萨都剌《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章炳麟《驳中国
- 5.
方闻释义:⒈博洽多闻。《汉书·武帝纪》:“今礼崩乐坏,朕甚閔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咸淳 六年二月一日诏书:“今天下方闻之士,素所藴抱,有志当世。”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其博学方闻之士,文章尔雅,援引今故,间徵子纬,旁及异域,则以为犯功令而黜落之。”⒉指博洽多闻之士。黄人《<清文汇>序》:“虽网罗未广,疏漏正多,尚有俟海内方闻,俛为增益。”⒊见“方闻科”。
- 6.
绸缪未雨释义:《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户。 ”孔颖达 疏:“毛 以爲自説作巢至苦,言己及天之未陰雨之時,剥彼桑根以纏綿其牖户,乃得成此室巢。”后以“綢缪未雨”或“未雨綢繆”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清 黄钧宰《金壶浪墨·水患诗》:“消遣殘冬易,綢繆未雨難。”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當此綢繆未雨之時,爲興學育才之事,若追亡救火之急,猶恐其不能以立國也。”参见“未雨綢繆”。
- 7.
试帖释义:⒈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⒉即试帖诗。
- 8.
试帖诗释义:诗体名。 源于 唐 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
- 9.
试律释义:⒈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试题,叫“试律”。《新唐书·选举志上》:“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宋史·选举志一》:“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⒉即试帖诗。严复《救亡决论》:“超俗之士,厌製艺则治古文词;恶试律则为古今体。”姚华《论文后编》:“排律之长者,韵可累百,是为长排,短则六韵,试律用之。”参见“试帖诗”。
- 10.
赋得释义: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如 南朝 梁元帝 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赋得”二字。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赋得”为题。
- 11.
赎帖释义:唐 代用试诗来弥补试帖落选的一种考试方法。
- 12.
避烦鬭捷释义:谓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清 薛福成《选举论下》:“惟小楷试帖,一望可知优劣,不能无偏重之势,避烦鬭捷,流风相师,久之而考者閲者,皆忘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