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zhòng shǔ]
1. 俗称发痧,古称中暍。以出汗停止因而身体排热不足、体温极高、脉搏迅速、皮肤干热、肌肉松软、虚脱及昏迷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过久而引起身体体温调节机制的障碍所致。
英[heatstroke;]
中暑 引证解释
⒈ 病名。古称中暍,俗称发痧。由于在高温环境下停留过久所引起。症状是眩晕、心悸、恶心等。
引《后汉书·伏湛传》:“﹝ 湛 ﹞因讌见中暑,病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尝因中暑眩瞀,觉至旷野中,凉风颯然,意甚爽适。”
邹韬奋 《经历》五四:“屋子的前面是朝西,阳光逼着要使你中暑。”
国语词典
中暑 [zhòng shǔ]
⒈ 曝露于太阳底下所引起的病症,出现痉挛、昏睡、体温升高等症状。
中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暍释义:中医病名。即中暑。
- 2.
中暑释义:⒈病,由于长时间受烈日照射或室内温度过高、不通风引起。症状是头痛,耳鸣,严重时昏睡,痉挛,血压下降。⒉患中暑(zhòngshǔ)病。有的地区叫发痧。
- 3.
人中释义:针灸穴位名。位于上唇的鼻唇沟中央上三分之一处。主治癫痫、昏迷、中风、中暑、昏厥等。
- 4.
人丹释义:常用中成药。 用薄荷脑、冰片、丁香等药配制而成。适用于中暑、晕船、晕车及因气候闷热引起的头昏、胸闷等症。
- 5.
伤暑释义:为暑气所伤,中暑。汉 焦赣《易林·复之无妄》:“踦牛伤暑,不能成亩。”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 秦少游 ﹞至 藤,伤暑困卧,至八月十二日,啟手足於江亭上。”《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伤暑,又叫感暑,是人体感受了暑天火热之气而引起的,属于中暑的轻症。”
- 6.
十滴水释义:一种治疗常见的暑天疾病的液体药剂,含有樟脑、薄荷油等芳香性物质,有兴奋作用,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和轻度肠胃炎,中暑也可使用。
- 7.
发痧释义:中暑(zhòng∥shǔ)。
- 8.
受暑释义:即中暑。 患中暑病。有的方言叫发痧。
- 9.
受热释义:⒈受到高温的影响:绝大部分物体受热则膨胀。⒉中暑:他路上受热了,有点头痛。
- 10.
宛暍释义:中暑。
- 11.
扇暍释义:以扇扇苦热中暑的人。暍,伤暑,中暑。语本《淮南子·人间训》:“武王 荫暍人於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后因以“扇暍”为颂扬德政之典。
- 12.
抱暑释义:中暑。
- 13.
挑痧释义:民间疗法。以针刺有关穴位,可治中暑。
- 14.
救暍释义:救护中暑的人。
- 15.
日射病释义:中暑的一种。由于烈日辐射人体头部引起脑膜或脑的病变。发病急,有头痛、耳鸣、皮肤干燥、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惊厥、昏迷。
- 16.
时令病释义:中医指某一季节的多发病,如夏季的痢疾、中暑,秋季的疟疾等。
- 17.
暍死释义:中暑而死。《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夏,大旱,民多暍死。”颜师古 注:“中热而死也。”晋 葛洪《抱朴子·极言》:“同冒炎暑,而或独以暍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明 归有光《龚母秦孺人墓志铭》:“时方有娠,天大暑,闭密室中,几暍死。”
- 18.
暍疾释义:指中暑。明 刘基《刘显仁墓志铭》:“明年七月,得暍疾,二十日卒。”
- 19.
暍人释义:中暑的人。
- 20.
暑厥释义:中暑患者出现神志昏迷、手足厥冷至肘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