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 [bó yáng]
1. 古贤人。相传为舜七友之一。
2. 老子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4. 古地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
伯阳 引证解释
⒈ 古贤人。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参阅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
引《墨子·所染》:“舜 染於 许由、伯阳。”
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
《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 尧、舜 得 伯阳、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诱 注:“伯阳、续耳 皆贤人, 尧 用之以成功也。”
陈奇猷 校释:“伯阳、续耳 係 舜 七友中之二友。”
⒉ 老子 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引《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
李善 注:“伯阳,即 老子 也。”
宋 陆游 《读<老子>》诗:“恍然亲见古 伯阳,袂属关尹肩 庚桑。”
⒊ 古地名。 战国 魏 邑,在今 河南 安阳 市西北。
引《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 ﹞十七年, 乐毅 将 赵 师,攻 魏 伯阳。”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伯阳 故城一名 邯会城,在 相州 鄴县 西五十五里,七国时 魏 邑, 汉 邯会城。”
国语词典
伯阳 [bó yáng]
⒈ 人名:(1) 周太史。生卒年不详。(2) 老子的字。参见「老子」条。
引《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
⒉ 地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引《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
伯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伯阳释义:⒈古贤人。 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舜 染於 许由、伯阳。”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尧、舜 得 伯阳、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高诱 注:“伯阳、续耳 皆贤人,尧 用之以成功也。”陈奇猷 校释:“伯阳、续耳 係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参阅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⒉老子 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李善 注:“伯阳,即 老子 也。”宋
- 2.
司城释义:官名。 即司空。《公羊传·文公八年》:“宋 司城来奔。”何休 注:“宋 变司空为司城者,辟先君 武公 名也。”《史记·管蔡世家》:“伯阳 大説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辛未,周 使司城中大夫 杜杲 来聘。”胡三省 注:“宋 以 武公 名改司空为司城,侯国之卿也。后周 倣 成周 之遗制,必不以诸侯之卿名官,盖髣髴《周官》掌固之职。”参见“司空”。
- 3.
太上老君释义:道教对老子的尊称。《后汉书·孔融传》称老君。《魏书·释老志》称太上老君。《老子内传》:“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
- 4.
小别释义:暂别。 唐 卢照邻《释疾文·命曰》:“伯阳 欣然见予曰:‘昇之 来何迟!何故疲惫之如是?何故枯槁之若兹?吾适以尔小别,今将千二百期。’”宋 孙惟信《清平乐》词:“小别殷勤留不住,恨满飞花落絮。”清 宋琬《金公子挽诗》:“千年小别须臾事,无那高堂永夜悲。”郁达夫《送媟如归有怀担风先生》诗:“相逢才几日,小别又今宵。”
- 5.
徵藏史释义:上古主管典籍之官。《庄子·天道》:“由 闻 周 之徵藏史有 老聃 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陆德明 释文:“司马 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典也。’”成玄英 疏:“﹝徵藏史﹞犹今之祕书官,职典坟籍。”后特指 老聃。春秋 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 李 名 耳,字 伯阳。章炳麟《原道上》:“孔父 受业於徵藏史,韩非 传其书。”
- 6.
瓦西里耶夫兄弟释义:苏联电影导演盖奥尔基·瓦西里耶夫(георг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васильев,1899-1946)和谢尔盖·瓦西里耶夫(серг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васильев,1900-1959)合作执导影片时所用的笔名。两人并非兄弟,分别毕业于华沙技术专科学校和列宁格勒电影学院。1924年从影。合作执导的影片有《夏伯阳》、《保卫察里津》、《前线》等。
- 7.
田弋释义:打猎。弋,射获禽类。《周礼·夏官·司弓矢》:“田弋,充笼箙矢共矰矢。”贾公彦 疏:“田,谓四时田时;弋,谓弋鳧与鴈。”《左传·哀公七年》:“及 曹伯阳 即位,好田弋。”《史记·管蔡世家》:“曹 野人 公孙彊 亦好田弋,获白鴈而献之。”
- 8.
社宫释义:古代祭祀土神的宫殿。 《左传·哀公七年》:“初,曹 人或梦众君子立於社宫,而谋亡 曹。”杜预 注:“社宫,社也。”《史记·管蔡世家》引此文,裴駰 集解引 郑众 曰:“社宫,中有室屋者。”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曹伯阳 之获 公孙彊 也,微发於社宫。”
- 9.
立竿见影释义:把竹竿立在太阳光下,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收效迅速。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下:“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 10.
考槃释义:亦作“考盘”。亦作“考磐”。成德乐道。《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毛 传:“考,成;槃,乐。”陈奂 传疏:“成乐者,谓成德乐道也。”《汉书·叙传下》:“竇后 违意,考盘于 代。”《考槃序》则言此诗为刺 庄公“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故后即以喻隐居。晋 陆云《逸民赋》:“鄙 终南 之辱节兮,韙 伯阳 之考槃。”《晋书·隐逸传·张忠》:“先生考磐山林,研精道素。”唐 岑参《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诗:“此地可遗老,劝君来考槃。”宋 苏辙《次韵秦观见寄》:“考槃溪山间,自献耻干謁。
- 11.
脱胎换骨释义: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铅(一作饴)。” 后比喻重新做人。